高常忠书法艺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以其深厚的笔墨功底、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到的文化见解,在当代书坛占据重要地位,他数十年如一日沉浸于碑帖之间,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雄强中见灵动、古朴中含雅逸”的艺术风貌,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书法技法的精纯,更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与当代转化的创新精神。
高常忠的书法创作以楷书、行书为根基,兼及篆隶、草书,各体皆能而尤以楷书、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其楷书取法欧阳询的险峻劲挺与颜真卿的浑厚雄强,同时融入魏碑的方笔开张与墓志的朴拙率真,形成了“端庄而不呆板、严谨而不失灵动”的独特风格,在用笔上,他注重中锋行笔与侧锋取势的结合,方圆兼备,提按分明,笔画如“铁画银钩”,既见筋骨之力,又含血肉之丰;结字则中宫紧收、外展舒朗,重心平稳中暗含欹侧变化,于平正中求险绝,于规整中见生动,其行书则深得二王之雅逸、米芾之跌宕,用笔连贯流畅,牵丝引带自然天成,线条节奏如行云流水,既有“书圣”的温润典雅,又具“米颠”的酣畅淋漓,他善于在行书中融入楷书的静穆与隶书的波磔,使作品在流动中不失沉稳,在奔放中蕴含法度,展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理念上,高常忠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创作观,他认为“书法之根在传统,书法之魂在文化”,因此在学习中极为重视对经典的深度研习,不仅临摹碑帖形貌,更致力于体悟古人的笔法、字法、墨法与章法背后的文化精神,他常言“临帖是师古人,创作是写自我”,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其作品中,既有对经典法度的严谨遵循,又有对形式的适度创新:在章法布局上,他打破传统行列的机械排列,通过字的大小、疏密、虚实、开合等变化,营造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节奏;在墨法运用上,他讲究“浓淡枯湿”的层次变化,蘸墨饱满处如乌云压顶,枯笔飞白处如老藤缠枝,使墨色本身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在内容选择上,他偏爱书写古典诗词、先贤哲思,将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完美结合,使作品兼具形式美感与思想深度。
高常忠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实践上,更体现在他对书法教育的执着与对书坛的积极贡献,他长期投身书法教学,先后担任多家院校客座教授、书法家协会培训导师,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其教学理念强调“技道并重”,既注重笔墨技法的科学训练,更注重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主张“书内功”与“书外功”相结合,他曾编写《楷书技法解析》《行书创作要义》等多部教材,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学习心得系统梳理,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他还积极参与书法公益活动,走进校园、社区、基层,普及书法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践行书法家的社会责任。
高常忠艺术年表(部分) |
---|
时间 |
1985年 |
1998年 |
2005年 |
2012年 |
2018年 |
高常忠的书法艺术,是传统笔墨精神在当代的生动演绎,他以“技进乎道”的追求,将书法技法升华为文化表达;以“守正创新”的勇气,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其作品既是对古典书法的致敬,也是对当代书法美学的探索,为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启示。
FAQs
-
问:高常忠书法的“守正创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守正”体现在他对传统经典的深度研习,如楷书取法欧、颜、魏碑,行书溯源二王、米芾,严格遵循古法用笔、结字与章法;“创新”则表现为对形式语言的突破,如通过章法疏密对比、墨色浓枯变化增强视觉张力,在传统框架中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使作品既保留古典韵味,又具当代气息。 -
问:初学者学习高常忠书法应从何处入手?
答:初学者可先从其楷书入手,重点临摹其早期欧楷、魏碑基础作品,掌握中锋用笔、方圆结合的基本技法及中宫紧收的结字特点;再过渡到行书,学习其牵丝引带、行气贯通的笔法,同时注重提升文化素养,多读古典诗词与书法理论,做到“技道并重”,避免仅追求形似而忽略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