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明,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1935年生于浙江绍兴,幼承家学,七岁临池,师从陆维钊、沙孟海等书法大家,精研楷、行、草、隶、篆诸体,尤以楷书、行书见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等职,其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著有《陈士明书法集》《楷书技法解析》《行书创作论》等,被誉为“浙派书法”当代传承的重要代表人物。
陈士明的书法艺术,以“植根传统,守正出新”为核心理念,在笔墨语言中融入文人情怀与时代精神,形成了独具风貌的艺术风格,其楷书取法欧阳询的险峻、褚遂良的秀逸,兼收颜真卿的雄浑与赵孟頫的典雅,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笔画间既有“屋漏痕”的含蓄蕴藉,又有“锥画沙”的遒劲力道;结字中宫紧敛,外拓舒展,既遵循“平正安稳”的法度,又暗藏“险绝求稳”的巧思,如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临作,在严谨的法度中注入个人温润内敛的气质,被誉为“当代欧楷典范”,行书则以“二王”为宗,融合米芾的“刷字”率意与黄庭坚的“长枪大戟”之姿,用笔圆劲流畅,线条富有弹性,枯润变化自然,结字欹正相生,行气贯通,如《兰亭序》临写本,既保留晋人“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雅逸,又通过笔画的轻重、字形的疏密,营造出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展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草书则上追张旭、怀素的狂放,下接徐渭、王铎的奇崛,用笔连绵不绝,点画顾盼生姿,章法疏密有致,既有“惊蛇入草”的迅疾,又有“壮士拔山”的雄浑,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如《自叙帖》临作,将传统草书的法度与个人奔放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心手双畅”的艺术效果。
为更清晰地呈现陈士明书法各书体的艺术特色,以下从取法渊源、用笔特点、结字特征、章法布局及代表作品五个维度进行归纳:
书体 | 取法渊源 | 用笔特点 | 结字特征 | 章法布局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 | 方圆兼备,提按分明,藏锋露锋结合 | 中宫紧敛,外拓舒展,险中求稳 | 字字独立,气脉相连 | 《楷书千字文》《九成宫临作》 |
行书 | “二王”、米芾、黄庭坚 | 圆劲流畅,枯润相生,牵丝映带自然 | 欹正相生,大小错落,行气贯通 | 行距匀称,字字顾盼 | 《行书兰亭序》《赤壁赋》 |
草书 | 张旭、怀素、徐渭、王铎 | 连绵断续,点画狼藉,疾涩相济 | 疏密对比,字形夸张,势断连绵 | 虚实相生,整体和谐 | 《草书自叙帖》《古诗四帖》 |
陈士明的书法艺术不仅追求笔墨技法的高超,更注重文化内涵的积淀与人格精神的彰显,他常言:“书法乃‘心画’也,技进乎道,方为上乘。”在创作中,他强调“书外求艺”,主张将文学、哲学、美学修养融入笔墨,使作品既有“形式之美”,更有“意境之深”,其楷书的端庄静穆,如谦谦君子;行书的流畅洒脱,如文人雅士;草书的奔放不羁,如侠客豪情——不同书体皆折射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作为教育家,他深耕讲坛六十余载,提出“临帖与创作并重”“技法与修养双修”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其弟子中多人成为中国书协理事、全国书法展获奖者,为“浙派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陈士明的书法艺术,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魂,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晋唐风骨的古雅,又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真正实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追求,无论是严谨的法度,还是奔放的性情,都在笔墨间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FAQs
-
问:陈士明书法的“守正出新”如何体现在创作实践中?
答:“守正”体现在对传统笔法、结字、章法的严格遵循,如楷书恪守“永字八法”,行书注重“使转”与“提按”的规范;“出新”则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如行书中加入现代感的节奏变化,草书中强化情感表达,使作品既有古意又不失个性,形成“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艺术风格。 -
问:初学者学习陈士明书法应从哪一体入手?有何建议?
答:建议初学者从楷书入手,因其笔法、结字最为基础,可先临习其《楷书千字文》,掌握“中宫紧敛”“方圆兼备”的特点,再过渡到行书,临摹《行书兰亭序》,学习“行气贯通”与“枯润变化”;草书需在楷、行基础上,先临《书谱》打基础,再尝试其草书作品的章法布局,同时需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多读经典、品读碑帖,避免“为技法而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