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当代艺术的版图中,画家众琳以其独特的“新海派视觉语汇”成为连接传统文脉与都市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艺术家,她的创作始终围绕城市记忆、生活肌理与时代变迁展开,用画笔编织出一幅幅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活力的视觉诗篇。
艺术生涯:从学院派到“城市记忆的转译者”
众琳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深耕,上世纪90年代,她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著名海派画家陈家泠,系统研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趣与西方油画的造型语言,早期创作以江南风景为主,作品《烟雨周庄》《豫园春深》等,以细腻的写实功底融入水墨的氤氲意境,展现出对本土文化的敏锐感知。
2000年后,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加速,众琳的创作视角转向都市本身,她穿梭于外滩的百年建筑、弄堂的市井生活、浦东的现代天际线之间,逐渐形成“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创作逻辑,她曾说:“上海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无数人的生活记忆叠加而成的‘有温度的城市’。”这一理念贯穿其艺术实践,使她从单纯的“风景画家”蜕变为“城市记忆的转译者”。
风格演变: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生长
众琳的艺术风格经历了“具象—表现—综合材料”的三重跨越,每个阶段都烙印着上海的时代印记。
早期(1990-2000年):学院写实与意境融合
这一时期作品以写实为主,但巧妙融入中国画的“留白”与“散点透视”,如《石库门午后》(1998)中,她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刻画老式砖墙的肌理,同时以虚化的背景处理,营造出弄堂生活的静谧感,展现出学院派功底与东方美学的初步结合。
中期(2000-2015年):表现主义与城市节奏
随着城市变迁,众琳开始用色彩与线条的“节奏感”表现都市的活力与躁动。《外滩晨曦》(2005)以大胆的色块分割——金色的晨光、蓝色的江面、灰白的建筑群,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地铁掠影》(2010)则通过扭曲的线条与流动的色块,捕捉地铁乘客的动态与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展现出表现主义的张力。
成熟期(2015年至今):综合材料与历史叙事
近年来,众琳大胆突破画种界限,将宣纸、老照片、报纸碎片、建筑废料等综合材料融入创作,形成“时间层叠”的视觉效果。《弄堂烟火》(2018)中,她在画布上拼贴老上海的报纸头条,用丙烯颜料模仿砖墙的斑驳,再以传统年画的朱红点缀晾衣杆上的衣物,让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在同一画面中“对话”;《浦江夜未央》(2021)则将废弃的金属零件与油画颜料结合,通过肌理的凹凸感表现浦东摩天大楼的“生长力量”,隐喻上海从“老码头”到“国际都会”的蜕变。
代表作品:上海城市精神的视觉档案
众琳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上海某个时空切片的定格,以下为其创作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尺寸(cm) | 媒介 | 核心主题 |
---|---|---|---|---|
《石库门午后》 | 1998 | 80×100 | 布面油画 | 老弄堂的静谧生活,传统民居的光影与意境 |
《外滩晨曦》 | 2005 | 150×200 | 布面油画 | 历史建筑与现代都市的碰撞,晨光中的外滩作为“城市名片”的象征 |
《地铁掠影》 | 2010 | 120×180 | 综合材料(油画+拼贴) | 都市快节奏生活,地铁作为“城市血管”的流动感 |
《弄堂烟火》 | 2018 | 180×240 | 综合材料(丙烯+宣纸+报纸) | 弄堂文化的当代延续,历史记忆与市井生活的融合 |
《浦江夜未央》 | 2021 | 200×300 | 综合材料(油画+金属) | 浦东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的“力量感”与“未来感” |
《弄堂烟火》最具代表性——这幅作品以上海泰兴路的老弄堂为原型,画面中既有斑驳的砖墙(用沙粒与丙烯混合肌理)、晾晒的衣物(传统剪纸技法),又嵌入1980年代的《新民晚报》碎片(文字内容为“上海弄堂改造”),形成“过去—的时空叠印,作品被上海美术馆收藏后,策展人评价:“它不仅是风景画,更是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图腾’。”
艺术理念:“在地性”与“国际化”的双向奔赴
众琳的创作始终围绕“海派文化”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让本土艺术发出自己的声音?她提出“三重对话”理念:
一是与传统的对话,她并非简单复制传统符号,而是将水墨的“笔墨精神”转化为当代艺术的“肌理语言”——如用油画刀模仿书法的“飞白”,用拼贴的“留白”呼应中国画的“虚实相生”。
二是与城市的对话,她认为“城市是最大的美术馆”,因此长期深入街头巷尾,记录城市变迁中的“微小叙事”:老裁缝的缝纫机、修鞋匠的摊位、弄堂里的棋局……这些“非典型城市景观”成为她作品中最动人的细节。
三是与国际的对话,她的作品曾赴威尼斯双年展、纽约亚洲艺术博览会等国际舞台,但内核始终是“上海故事”,如《浦江夜未央》在纽约展出时,外国观众虽不熟悉上海的历史,却能从金属的肌理与流动的线条中感受到“城市的生命力”——这正是众琳追求的“用国际语言讲本土故事”。
社会影响:从画室到公共空间的“艺术普及者”
除了艺术创作,众琳积极推动艺术走进大众生活,她参与发起“城市记忆”公共艺术项目,在上海地铁10号线、静安雕塑公园等地创作壁画,将老上海的生活场景转化为公共艺术;她定期在社区举办“弄堂绘画课”,教孩子们用画笔记录身边的“城市之美”;2020年疫情期间,她创作的《逆行的光》(以医护人员为题材的系列作品)被多家媒体转载,成为“艺术抗疫”的代表性作品。
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朱国平评价:“众琳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她让‘海派艺术’从美术馆走向街头,成为市民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美学。”
众琳的画笔,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之镜”,她用四十年的创作,将石库门的烟火、外滩的风、浦江的浪,转化为跨越时空的视觉语言,让海派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焕发新生,正如她所说:“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城市、与人共同呼吸的生命体。”在未来的创作中,她仍将继续行走于上海的街头,用画笔记录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心跳。
相关问答FAQs
Q1:众琳的创作中,如何通过色彩运用体现上海的城市性格?
A1:众琳的色彩逻辑可概括为“碰撞中的融合”,她常以“金色”(历史建筑)与“蓝色”(浦江)作为主色调,象征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在表现弄堂时,她会用“朱红”(年画、晾衣绳)、“靛蓝”(老式布料)、“土黄”(砖墙)等饱和度较低的色彩,营造市井生活的温暖感;而在描绘浦东时,则采用“银灰”(摩天大楼)、“霓虹色”(城市灯光)等冷色调,突出现代都市的科技感,这种“冷暖交织”的色彩体系,正是上海“兼容并包、新旧共生”城市性格的视觉呈现。
Q2:众琳的综合材料绘画与传统油画有何本质区别?其创作难点是什么?
A2:本质区别在于“叙事维度”——传统油画以二维平面塑造空间,而综合材料绘画通过材料的物理属性(如宣纸的柔软、金属的坚硬、老照片的颗粒感)构建“三维时间层”,让作品承载“物质记忆”与“历史信息”,创作难点在于“材料的平衡”:既要避免材料堆砌的杂乱,又要让每种材料都参与叙事,如在《弄堂烟火》中,报纸碎片需精准贴合墙面肌理,年画色彩需与丙烯底色和谐统一,这要求她对材料特性与画面意境有极强的把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