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举书法在当代书坛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气息形成独特风貌,其艺术实践融合了晋唐风骨与宋意元韵,在楷、行、草诸体上均有建树,既守正又出新,成为传统书法艺术当代转化的重要探索者之一。
生平与艺术历程
王洪举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六岁临池,祖父以颜真卿《多宝塔碑》启蒙,奠定楷书根基,少年时期师从地方名家习《兰亭序》《圣教序》,十二岁便能完整背写九成宫,青年时代考入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系统研习书法史论与技法,期间深得沙孟海、启功等前辈指点,尤对“碑帖融合”理念产生深刻共鸣,毕业后从事书法教育与创作,四十余年如一日沉浸于笔墨世界,既临摹汉魏碑刻的雄浑朴拙,又钻研宋人尚意的潇洒天真,逐渐形成“以楷为基、以行脉、以草性”的创作路径。
其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楷书为重心,遍临欧、颜、柳、赵,追求法度严谨;中期转向行草,重点研习王铎、傅山的连绵笔法,强化线条的节奏感;晚年融通各体,提出“五体共生”理念,主张楷书的静穆、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应在同一幅作品中形成辩证统一,代表作《五体心经》便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书法风格特点
王洪举书法的核心特质在于“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其风格可概括为“雄强中见灵秀,含蓄里显张力”。
楷书:以唐楷为骨,融魏碑之拙,他打破唐楷“馆阁体”的刻板,将《张猛龙碑》的方笔刚劲与《九成宫》的险峻结体结合,用笔方圆兼备,既有颜真卿的浑厚雄强,又具褚遂良的灵动飘逸,如楷书作品《朱子家训》,单字结构稳中求变,笔画“横画细而挺,竖画粗而劲”,撇捺舒展如兰叶,转折处暗含隶意,既守楷法之正,又破楷法之拘。
行书:以“二王”为宗,取宋人意趣,他深谙《兰亭序》的行气贯通,又吸收米芾“刷字”的迅疾与黄庭坚“长枪大戟”的纵横,形成“快而不滑,慢而不滞”的节奏,行书作品《赤壁赋》中,字与字牵丝引带,行与行顾盼生姿,既有“天下第二行书”的沉郁顿挫,又具文人书法的潇洒自如,尤其在“之”“乎”“者”“也”等虚词的处理上,轻重提变化丰富,尽显笔墨韵律。
草书:以怀素、张旭为法,融明清狂放,草书创作中,他注重“意”先于“形”,线条如“飞瀑流泉”,连绵中见断,疾涩中显缓,草书《李白将进酒》以涨墨法表现酣畅淋漓之态,枯笔飞白增强苍劲感,结体大小错落,章法疏密有致,既传承了狂草的豪迈气概,又通过精心的空间控制避免狂怪,达到“狂而不乱,放而不诞”的境界。
墨法与章法:王洪举对墨色的运用独具匠心,提出“浓淡干湿,各得其宜”,楷书多用浓墨显精神,行草则结合涨墨、枯墨,形成“燥润相生,血肉丰满”的视觉效果,章法上,他打破传统“有行无列”或“有列无行”的单一模式,根据书体灵活布局,如楷书作品讲究“横平竖直,字字独立”的秩序美,行草则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节奏感,整体呈现出“平中寓奇,奇中守正”的章法智慧。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王洪举的代表作品涵盖楷、行、草各体,既有对经典的临摹,也有原创诗文书法,集中体现了其艺术追求。
《楷书千字文》:耗时三年完成,以小楷写就,通篇3000余字,无一懈怠,此作结体匀称,笔画细腻,既有钟王小楷的雅致,又具唐楷的法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誉为“当代小楷典范”。
《行书苏轼词卷》:以行书书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十首苏轼词,行气贯通,笔势连绵,将苏轼词作的豪放与书法的飘逸完美结合,获第十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草书唐诗百首》:巨幅草书长卷,全长28米,以怀素自叙笔意书写唐诗百首,线条奔放而不失法度,章法错落有致,展现了“一笔书”的连绵之美,入选“全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展”并巡展多国。
艺术成就方面,王洪举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并获奖,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王洪举书法集》《楷书技法与创作》《五体书法研究》等专著,他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创办“洪举书法工作室”,培养出数百名书法人才,为当代书法传承作出重要贡献。
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在当代书法“创新”与“传统”的争论中,王洪举始终坚持“植根传统,面向时代”的创作理念,他认为,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也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传统的延续,他提出“三原则”:一是“笔墨当随时代”,需反映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二是“书为心画”,需融入个人情感与修养;三是“技进乎道”,需从技法层面上升到精神追求。
这种理念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如行书《抗疫诗帖》,内容为原创抗疫诗词,形式上融合行书的流畅与榜书的厚重,既有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又具当代书法的时代精神,成为“传统笔墨书写当代内容”的成功范例。
相关问答FAQs
Q1:王洪举书法的师承脉络是怎样的?他对哪些书家影响最深?
A1:王洪举的书法师承可概括为“家学启蒙+科班教育+名家指点”,幼年受祖父影响习颜体楷书,大学系统学习书法史论期间,受业于多位当代书法名家,深得沙孟海“碑帖融合”理念的真传,在个人取向上,他对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王铎四位书家影响最深:王羲之的“中和之美”奠定其行书根基,颜真卿的“雄浑之气”强化其楷书风骨,米芾的“刷字意趣”启发其行草节奏,王铎的“连绵章法”丰富其草书表现,他常言:“师古不泥古,取其意,法其理,方得书法真谛。”
Q2:初学者学习王洪举书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有哪些注意事项?
A2:初学者学习王洪举书法,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从楷书入手,重点临摹其《楷书千字文》《九成宫》临本,先掌握“横细竖粗、方圆兼备”的用笔特点和“稳中求变、疏密有致”的结体规律;第二步过渡到行书,可从《行书苏轼词卷》中学习“牵丝引带、行气贯通”的笔法,体会“快而不滑、慢而不滞”的节奏;第三步尝试草书,临摹《草书唐诗百首》中单个字的连笔与章法,先求“形似”,再追“神似”。
注意事项有三:一是避免“贪多求快”,需先专一体再通诸体;二是注重“读帖”,不仅要临摹笔画,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章法与意境;三是“以书养性”,将书法练习与个人修养结合,避免单纯追求技法而忽视文化内涵,王洪举常说:“书法是‘写心’的艺术,技法可学,心境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