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1978年出生于广州,成长于西关骑楼间,耳濡目染于岭南文化的温润与灵动,这座千年商都的市井烟火、珠江两岸的晨昏光影,自幼便在她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她笔下既有广府茶楼的氤氲茶气、西关大屋的趟栊门影,也有现代都市的流光溢彩与女性生命的细腻回响,成为岭南画坛新生代中“传统根脉与现代语汇”融合的代表人物。
2001年,杨帆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岭南画派大家陈金章先生,系统研习传统笔墨与没骨技法,学院教育为她夯实了“以线造型”“墨分五色”的功底,但她并未止步于模仿古人,毕业后,她多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飞天的飘带与壁画的剥落中感悟线条的生命力;又游学于巴黎、东京,在卢浮宫的光影里汲取印象派的色彩表现,在浮世绘的构图中学习平面构成的张力,这些经历让她逐渐形成“师古而不泥古”的艺术自觉——岭南画派的“撞水撞粉”仍是她的底色,但笔下的世界早已超越了传统花鸟山水的范式。
杨帆的创作以“都市岭南”为核心,构建了三大主题系列:“烟火人间”捕捉市井生活的温度,“水色城光”描绘都市景观的脉动,“花间絮语”书写女性生命的诗意,在技法上,她擅将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淋漓熔于一炉:既有《早茶》中蒸笼纹理的精准勾勒、茶客眉眼的神态捕捉,又有《珠江夜韵》中霓虹倒影的肆意泼洒、水波荡漾的晕染留白,色彩上,她突破岭南画传统“淡雅清逸”的审美定式,大胆使用高饱和度的撞色——用钴蓝与朱砂碰撞表现都市夜晚的活力,以群青与藤黄交织渲染木棉的灿烂,却始终以水墨的氤氲为底,让浓艳不失雅致、现代不失根脉。
她的创作历程可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早期(2001-2010)以“广府旧忆”为锚点,代表作《西关晨曲》描绘骑楼下卖肠粉的老妪与背着书包的孩童:淡赭色渲染晨雾,花青色晕染骑楼砖墙,中锋线条勾勒老妪围裙的褶皱,孩童红领巾的留白则成为画面跳动的亮点,该作获2008年广东省青年美展优秀奖,被评论家赞为“用笔墨为广府立传”,中期(2011-2018)转向“都市脉动”,代表作《珠江新城暮色》以俯瞰视角勾勒广州塔与猎德大桥:金粉与钛白点染霓虹,浓墨与淡墨交织江水,传统“没骨法”被转化为现代都市的光影语言,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永久收藏,2019至今)聚焦“女性叙事”,《花语》系列以都市女性为模特,结合木棉、素馨等岭南意象,《木棉下的红裙》中,刚劲的木棉枝干与柔美的红裙形成对比,用撞水法表现裙摆的轻盈,被评价为“画出广府女性的韧性与柔情”。
杨帆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对岭南文化的当代传播,她多次参与“岭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广州、佛山等地开设公益水墨班;其作品《早茶图》被选作广州文旅宣传片背景图,让传统艺术走进大众视野;2023年,她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将“都市水墨”理念融入教学,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笔墨,从时代里找灵感”。
以下是杨帆重要艺术履历概览:
时间 | 事件 | |
---|---|---|
2005年 | “岭南新锐”画展 | 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首次个人展览,展出《西关旧事》系列作品 |
2010年 | 广东省青年美展 | 凭借《早茶》获优秀奖,确立“市井岭南”创作方向 |
2015年 | 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 《珠江新城暮色》成为该馆首个“当代岭南都市水墨”收藏 |
2018年 | 巴黎“东方视界”个展 | 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获当地媒体“用水墨连接东西方”评价 |
2022年 | 出版《杨帆都市水墨集 | 系统梳理创作理念与技法,成为岭南画坛重要参考资料 |
2023年 | 担任广美客座教授 | 开设“都市水墨创作”课程,培养青年艺术家 |
杨帆常说:“笔墨是骨,生活是魂,岭南画的根在市井,魂在烟火。”对她而言,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血脉——骑楼的趟栊门可以与现代摩天楼对话,早茶的蒸笼汽雾能化作都市的霓虹光影,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城市的文化记忆交织,让岭南画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西关骑楼到珠江新城,从市井烟火到女性觉醒,杨帆用画笔记录着广州的变迁,也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篇章,她的艺术,既是献给这座城市的情书,也是献给岭南文化的答卷。
FAQs
问题1:杨帆的绘画中,岭南文化元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杨帆对岭南文化的体现贯穿题材、技法与精神内核三方面,题材上,她聚焦广府特有的市井场景,如早茶、骑楼、趟栊门、珠江渔火等,这些元素承载着广府人的生活记忆;技法上,传承岭南画派“撞水撞粉”“没骨渲染”的传统,如《早茶》中用撞水法表现蒸笼热气,使画面既有水墨流动感又有生活温度;精神内核上,融入岭南文化“务实、包容、灵动”的特质,她笔下的都市景观既有现代繁华,又保留市井温情,体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广府气质。
问题2:杨帆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笔墨与当代艺术表达?
解答:杨帆的平衡之道在于“守正创新”:守传统笔墨之“正”,坚持中锋用笔的骨力、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如《西关晨曲》中人物衣纹线条仍见宋代院体画的严谨;创当代表达之“新”,在构图上打破传统散点透视,采用现代构成主义,如《珠江新城暮色》以几何切割表现城市天际线;在色彩上突破传统水墨淡雅体系,融入西方当代艺术撞色,但通过水墨晕染与留白,使当代色彩不失东方韵味,她认为“传统是土壤,当代是阳光”,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