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居阳书法作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多元的艺术探索,在书坛独树一帜,他的书法创作涵盖篆、隶、楷、行、草五体,尤以行草书成就最为卓著,既植根于晋唐经典,又融入现代表达,形成了“雄浑中见灵秀,古朴中蕴新意”的独特艺术面貌。
艺术历程:扎根传统,守正创新
赵居阳的书法之路始于童年,幼承家学,七岁临池习字,初学唐楷,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筑基,后转习魏碑,临摹《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打下了坚实的笔法与结体基础,青年时期,他系统研习历代经典,上溯秦汉,下至明清,对《泰山刻石》《曹全碑》的端庄典雅、《兰亭序》《祭侄文稿》的灵动率意、《书谱》的笔法精妙均深有体会,这一阶段的积累,使其书法既有“屋漏痕”的浑厚笔力,又具“锥画沙”的含蓄内质。
中年以后,赵居阳在传统基础上寻求突破,提出“师古不泥,意与古会”的创作理念,他广泛汲取民间书法、简牍帛书的艺术元素,将汉碑的雄强、章草的简朴、明清大字行的恣肆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中青年书法展”等重要奖项,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艺术风格:五体兼修,以行草为魂
赵居阳的书法创作以“五体兼修”为特色,各体皆具高度,其中行草书最能体现其艺术追求,他的行草书以“二王”为宗,融合米芾的刷字意趣、王铎的章法奇崛,兼取黄庭坚的辐射结体,形成“雄、秀、厚、逸”的审美特质。
笔法上,他讲究“逆入平出,万毫齐力”,中锋行笔为主,侧锋取势为辅,线条刚柔相济,富于弹性,如行书作品《赤壁赋》,笔画遒劲而不失灵动,转折处圆中寓方,牵丝引带自然流畅,既见“屋漏痕”的凝重,又有“折钗股”的韧劲,草书作品《将进酒》则气势恢宏,线条连绵不绝,枯笔飞白与浓墨重彩交替使用,形成强烈的视觉节奏,展现出“奔蛇走虺,骤雨旋风”的动态美。
结体上,他打破常规,奇正相生,楷书作品《心经》端庄严谨,笔画布白疏密有致,体现出“平正中见险绝”的审美;隶书作品《汉柏联》则融合篆书笔意,字形扁方开张,笔画厚重古朴,兼具《曹全碑》的秀丽与《张迁碑》的雄强。
章法上,他注重整体气韵,虚实相生,无论是手卷、中堂还是条幅,均能做到“计白当黑,统筹全局”,行书条幅《苏轼词》采用行距疏朗、字距紧凑的布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形成“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草书手卷《千字文》则以大小错落、轻重变化的字形,营造出一气呵成的流动感。
代表作品解析:笔墨当随时代
赵居阳的代表作品既有对经典的致敬,也有对时代的回应,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创新。
行书《赤壁赋》(2018年):此作以苏轼《赤壁赋》为内容,纸本手卷,纵30厘米,横5米,全卷用笔温润含蓄,结体舒展大方,章法上采用“行云流水”式布局,字与字之间以牵丝相连,却又笔断意连,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数句,笔画轻盈飘逸,展现出江上清风明月般的宁静之美;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则笔力加重,字形略大,情感表达更为深沉,作品既保留了“二王”行书的典雅,又融入了当代审美的简洁明快,被誉为“传统经典现代表达的典范”。
草书《将进酒》(2020年):此作为巨幅草书,纵180厘米,横97厘米,全作以狂草为体,笔势连绵不绝,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线条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取势,枯笔飞白与湿笔浓墨交替使用,形成“燥润相杂”的墨色变化,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篇,字形大小错落,笔画粗细对比强烈,展现出黄河奔腾的磅礴气势;与尔同销万古愁”则以简笔收束,字形渐小,笔力内敛,余韵悠长,作品突破了传统草书的章法模式,将现代构成理念融入其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楷书《心经》(2021年):此作为小楷精品,纵25厘米,横40厘米,全篇用笔精到,结体端庄,笔画以“瘦金书”的瘦硬为基础,融入钟繇小楷的浑厚,线条刚劲而不失柔美,布白匀称而不呆板,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数句,笔画起收分明,转折处圆融自然,体现出“静穆安详”的宗教氛围与“精妙绝伦”的书法技艺。
艺术理念与文化担当
赵居阳始终认为,书法是“心画”,是书法家情感、学养与人格的直接体现,他提出“书法创作需做到‘三师’:师古、师心、师自然”,师古,即深入学习传统经典,汲取前人智慧;师心,即表达个人真情实感,避免“抄书式”创作;师自然,即从自然万物中获取灵感,如观山川之壮丽、察草木之枯荣,以丰富笔墨语言。
作为书法教育家,赵居阳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授课,出版《书法技法与创作》《赵居阳书法集》等十余部著作,他主张“技道并重”,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的结合,提出“学书先学做人,人品决定书品”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
赵居阳积极投身书法普及工作,多次举办“书法公益大讲堂”,深入基层、学校传授书法技艺;组织“书法进校园”活动,推动书法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传承书法艺术是每一位书法家的责任与使命。
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赵居阳的书法艺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其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中韩书法交流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201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其举办“赵居阳书法艺术展”,系统展出其五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引发书坛热议。
学术界评价其书法“既有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又有当代艺术家的创新精神”,认为他“以行草书为突破口,成功实现了传统书法的现代表达,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书法创作既需扎根传统,又需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能使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赵居阳艺术年表(部分)
时间 | 事件 |
---|---|
1975年 | 开始临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奠定楷书基础 |
1985年 | 入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优秀奖 |
1998年 | 出版《赵居阳楷书千字文》 |
2006年 | 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
2015年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赵居阳书法展” |
2018年 | 行书《赤壁赋》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
2020年 | 草书《将进酒》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 |
2023年 | 出版《书法创作中的“三师”理念研究》,提出“师古、师心、师自然”理论 |
相关问答FAQs
问:赵居阳的书法学习经历中,哪些传统碑帖对他的影响最深?
答:赵居阳的书法学习广泛涉猎历代经典,但对其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唐楷,尤其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这为其打下了坚实的笔法与结体基础,培养了“端庄平正”的审美意识;二是魏晋行草,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使其掌握了行草书的“使转”技巧与“气韵生动”的创作法则;三是汉碑,如《张迁碑》和《曹全碑》,其雄浑的笔力、古朴的气息和多变的结构,为赵居阳的书法注入了“金石气”,形成了“碑帖融合”的独特风格,他曾坦言:“《张迁碑》的方笔与《兰亭序》的圆笔相结合,是我行草书创作的核心密码。”
问:赵居阳的书法作品在收藏市场有哪些特点?
答:赵居阳的书法作品在收藏市场呈现出“学术价值与市场认可度双高”的特点,从作品类型看,其行草书最受市场青睐,尤其是中大型行草作品,因气势恢宏、风格鲜明,常被机构藏家关注;楷书和隶书作品则因数量较少、创作周期长,更具“稀缺性”,受到资深藏家的追捧,从价格区间看,其小品(如斗方、册页)价格多在数万元至十万元之间,中堂、条幅等中型作品价格在20万至50万元,巨幅作品或重要展览获奖作品则可达百万元以上,近年来,随着其艺术地位的提升,作品年增长率稳定在15%左右,从收藏渠道看,其作品主要通过专业画廊、拍卖会及艺术家本人工作室流通,且因坚持“真精新”的创作原则,市场上伪作较少,收藏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