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山,本名李墨山,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法作品以“碑帖融合、雄秀兼备”著称,兼擅真、行、草、隶、篆五体,尤以行草见长,被誉为“当代书坛承古开新的探索者”,墨山幼承家学,六岁临池,后拜入名师门下,系统研习历代碑帖,早年遍临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深得雄浑大气之韵;中年醉心于王羲之《兰亭序》、怀素《自叙帖》,悟得行草的飘逸灵动;晚年则融入汉碑《张迁碑》的方笔与魏碑《张猛龙碑》的险峻,形成“笔力千钧、气韵贯通”的独特书风。
墨山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80至90年代为“打基础”阶段,以楷书、隶书为主,注重笔法与结构的严谨;2000至2010年为“融会贯通”阶段,开始尝试碑帖结合,行草作品中既有碑的厚重,又有帖的灵动;2010年至今为“风格确立”阶段,五体皆能,尤以行草成就最高,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奖,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以下为墨山艺术生涯重要节点概览:
时间阶段 | 艺术事件 | 风格影响 |
---|---|---|
1980-1990年 | 拜书法家张旭门下,系统学习楷书、隶书 | 打下坚实基础,形成“端庄雄浑”的早期风格 |
2000-2010年 | 在北京举办首次个展,展出碑帖融合作品 | 引起书坛关注,“碑帖融合”风格初步确立 |
2015年 | 出版《墨山书法集》,收录五体代表作 | 艺术理念系统化,影响青年书法爱好者 |
2020年 | 担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推动书法教育 | 从创作转向传承,注重书法普及与人才培养 |
墨山的代表作品包括行草《千字文》、隶书《滕王阁序》、篆书《心经》等。《行草千字文》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欹正相生,既有王羲之的“书圣”风韵,又融入魏碑的险峻,章法上疏密有致,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隶书滕王阁序》则笔画遒劲,蚕头燕尾分明,在汉隶的基础上加入简书的率意,兼具庙堂气与书卷气,他的书法创作强调“以心运笔,以情入书”,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心性修养的体现”,因此作品常带有超然物外的淡泊与力量。
在社会影响方面,墨山不仅致力于创作,更积极推动书法传承,他创办“墨山书法工作室”,收徒授艺十余年,学生中多人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他常年深入校园、社区举办公益书法讲座,倡导“书法进生活”的理念;他还参与编写《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书法教育的普及贡献力量,墨山曾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我要做的,就是让这根扎得更深、长得更茂。”
相关问答FAQs
问:墨山老师,您在创作中如何平衡“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答:传统是根基,创新是生命,我主张“以古为师,以心为用”——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复制古人的笔墨,而是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法则,比如临摹《兰亭序》,不仅要学其笔法,更要体会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气韵流动,创新则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体验与时代气息,比如我在行草中加入碑的方笔,是想让线条更有力量感,符合当代人对“雄浑美”的审美,但创新不能脱离传统,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我的原则是“守正创新”,先“守”住传统的“正”,再谈“创”新的“新”。
问:初学书法者,您认为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初学书法,我认为有三点最重要:一是“取法乎上”,一定要从经典碑帖入手,比如楷书学颜真卿、欧阳询,行书学王羲之、米芾,避免学时人作品或“江湖体”,否则一旦养成习惯,很难纠正;二是“持之以恒”,书法非一日之功,每天哪怕只写半小时,也要坚持,关键是“心手合一”,不能机械描摹;三是“悟性为先”,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比如写“永”字八法,要思考每个笔画为什么这样起笔、行笔、收笔,悟出古人的用笔逻辑,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是练出来的,更是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