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罗兴华,当代书坛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书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楷、行、草诸体上均有建树,尤以行楷见长,其书作既承晋唐法度之严谨,又融明清文人书卷之雅逸,形成了“清雅劲健、气韵生动”的个人风貌,被业界誉为“兼具庙堂之气与山林之趣”的书法践行者。
罗兴华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江南书香世家,自幼浸染于翰墨环境,祖父为前清秀才,以小楷闻名乡里,幼时常伴祖父研墨铺纸,耳濡目染间对汉字结构之美萌生浓厚兴趣,六岁始临《玄秘塔碑》,十岁习《兰亭序》,少年时期便以“百日临帖不辍”的韧劲在当地书坛崭露头角,及长,负笈北上,先后问道于启功、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系统研习书法史论与技法训练,启功先生曾评其字“结构精准而富于变化,笔势连贯而不失法度”,欧阳中石则赞其“于传统中见新意,于平正中显奇崛”。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罗兴华始终秉持“师古而不泥古”的理念,他深谙“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的道理,对历代经典碑帖反复揣摩,下真迹功夫,楷书方面,他早年精研欧阳询《九成宫》,得其险劲之骨;后溯魏晋,临《张黑女墓志》,悟其浑朴之韵;中年又涉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取其灵动之姿,其楷书结字内紧外松,笔画劲挺而不失弹性,于方正规整中暗藏欹侧变化,如《心经》小楷,点画精到,气息空灵,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行书则兼容“二王”的秀逸与苏黄的浑厚,笔法提按分明,使转自然,结字疏密有致,节奏明快,所作《赤壁赋》行书中堂,行气贯通,如行云流水,既有“书圣”的风流潇洒,又具宋代文人的豪迈气度,草书方面,他深得怀素《自叙帖》之狂放与孙过庭《书谱》之理性,将狂草的恣肆与今草的流畅相结合,墨色浓淡相间,线条刚柔并济,如《醉翁亭记》草书长卷,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却无浮躁之气,尽显“心手双畅”的境界。
罗兴华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法层面,更在于他对书法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表达,他认为“书法乃心画,书品即人品”,因此在创作中注重“字外功夫”的修炼,将文学、哲学、美学修养融入笔墨,其书作内容多为古典诗词与自作诗文,字里行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有对时代精神的关照,为抗击疫情创作的《众志城赋》行楷巨幅作品,以沉雄的笔力与昂扬的气节,传递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信念,引发广泛共鸣。
作为书法教育家,罗兴华同样贡献卓著,他曾任多所高校书法客座教授,创办“兴华书法工作室”,培养学员逾千人,其中数十人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他主张“临帖与创作并重,技法与修养同步”,提出“读帖三法”——观其形、悟其神、味其韵,强调对经典碑帖的深度解读,其编著的《楷书技法与创作》《行书临摹与解析》等教材,因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成为书法教育领域的畅销书,他还积极推动书法文化传播,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举办展览及学术交流,让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
为更直观展现罗兴华的艺术发展脉络,以下为其创作阶段与特点简表:
创作阶段 | 时间跨度 | 主攻书体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奠基期 | 1970-1980年代 | 楷书、行书 | 法度严谨,注重结构,以欧楷为基 | 《玄秘塔临帖》《兰亭序临作》 |
探索期 | 1990-2000年代 | 行书、草书 | 融合碑帖,追求气韵,渐具个人面目 | 《赤壁赋行书》《滕王阁序草书》 |
成熟期 | 2010年至今 | 诸体兼备,尤擅行楷 | 清雅劲健,文气充盈,形成独特风貌 | 《心经小楷》《众志城赋》《草书千字文》 |
罗兴华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扎根传统、守正创新的道路,他将毕生精力投入书法研究与创作,用笔墨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他在《书法感言》中所言:“书法是生命的修行,每一笔都需用心去体悟,每一画都需用情去表达。”虽已年逾古稀,他仍每日临池不辍,笔耕不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罗兴华的书法风格有哪些独特之处?
A1:罗兴华的书法风格以“清雅劲健、气韵生动”为核心,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融古出新”,他将晋唐的法度、明清的雅逸与时代审美结合,如楷书既守欧柳的严谨,又融入魏碑的浑朴;二是“文气入书”,作品多自作诗文,将文学修养融入笔墨,字里行间充满书卷气;三是“动静相宜”,行草书既有狂草的恣肆,又有今草的流畅,墨色与节奏变化丰富,形成“气韵贯通、形神兼备”的面貌。
Q2: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以借鉴罗兴华的哪些经验?
A2:罗兴华对初学者的建议可概括为“三要三不要”:一要“取法乎上”,从经典碑帖入手,如楷书从《九成宫》《颜勤礼碑》开始,避免盲目跟风;二要“持之以恒”,他强调“百日临帖不辍”,坚持每天定量练习,注重基本功;三要“字外求字”,多读诗词、习国学,提升文化修养。“不要急于求成”,避免跳过临摹直接创作;“不要拘泥一家”,广泛涉猎不同书体与风格;“不要忽视笔法”,从执笔、用笔等基础技法练起,打下扎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