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璀璨星河中,银艺以其温润的质感、精湛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而“万的银画家”作为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其对银材的极致驾驭、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将绘画艺术与银器锻造完美融合,开创了“以银为纸、以錾为笔”的独特艺术形式,成为当代银艺传承与发展的标志性人物。
银艺世家走出的“银绘大师”
万的银画家本名万文远,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浙江温州——这座自古以“百工之乡”著称的城市,为他提供了浸润传统工艺的沃土,他的祖父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银匠,以打造民间生活银器为生;父亲则承袭家业,不仅精通银器锻造,更痴迷于在银饰上雕刻花鸟纹样,万文远自幼在父亲的银铺中长大,看惯了银料在高温熔炉中化为银水,在铁锤与錾子的敲击下逐渐成型,那些细如发丝的錾痕在他眼中仿佛“会呼吸的线条”。
16岁时,万文远正式拜师学习银器制作,从“打坯”“开模”等基础工序练起,一干就是十年,但他不满足于传统银器的实用功能,常在闲暇时临摹《芥子园画谱》,尝试将山水画的意境融入银瓶雕刻,上世纪90年代,他游历多地拜访非遗传承人,在苏州学习花丝镶嵌技艺,在云南借鉴苗族银饰的錾刻手法,逐渐形成了“以绘画为魂、以银材为体”的创作理念,2005年,他首次提出“银绘”概念,即用纯银作为创作载体,通过錾刻、镂空、鎏金等工艺,在银板上再现水墨画的韵味,从此开启了“银画家”的艺术生涯。
“以银为纸,以錾为笔”的艺术突破
万文远的“银绘”艺术,核心在于突破传统银器的装饰性局限,赋予其纯艺术的审美价值,他认为,银材的延展性、可塑性使其成为“极具表现力的画布”,而錾刻工具则是“比毛笔更刚劲的笔”,为攻克绘画语言与银艺语言的融合难题,他历时五年研发出“分层錾刻法”:将银板退火处理至特定硬度,用不同形状的錾子(如平口錾用于“皴擦”、圆口錾用于“晕染”、三角錾用于“勾勒”)通过轻重缓急的敲击,在银面上形成明暗层次和线条韵律,最终实现“银面作画,墨韵天成”的效果。
其代表作《千里江山图银屏》,便是基于北宋王希孟的传世画作,选用高纯度银板为底,耗时两年完成,画面中,远山用“虚錾”技法呈现朦胧雾气,近树则以“实錾”勾勒挺拔枝干,江水的波光通过“点錾”形成细碎反光,整幅作品在光线下呈现出水墨画“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却又因银材的金属光泽而独具“冷冽的华美”,他还擅长将中国传统文人画题材与银艺结合,如《竹石图》以银板为纸,用錾刻表现竹节的劲挺与石头的肌理;《荷韵》则通过镂空工艺让荷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银荷承露,暗香浮动”。
从传统到创新:让银艺融入当代生活
作为一位深谙传统的银画家,万文远始终认为“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艺术”,他一方面坚持古法银艺的“三十六道工序”,如“失蜡法”铸造银器原型、“手工抛光”保留银材自然光泽;他也积极推动银艺的现代化转型,将“银绘”与首饰、家居用品结合,开发出“银绘胸针”“錾刻茶具”“光影银屏”等实用艺术品。
他设计的“山水系列”银质茶壶,壶身錾刻的远山轮廓简洁而富有诗意,壶盖上的云纹镂空设计使蒸汽袅袅升起时,宛如“云山雾绕”;与年轻设计师合作的“银绘耳机”,将传统山水画元素融入耳罩外壳,科技感与古典美相得益彰,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收藏市场备受青睐,更远销欧美、日本,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他还创办银艺工作室,收徒授艺至今已培养20余名年轻匠人,编写《银绘技艺传承手册》,系统梳理錾刻技法与绘画理论,为银艺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表格)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材质工艺 | 艺术特色 | 收藏机构 |
---|---|---|---|---|
《千里江山图银屏》 | 2010年 | 高纯度银板、分层錾刻、鎏金 | 再现青绿山水意境,银面呈现“墨分五色”层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 中国工艺美术馆 |
《竹石图银盘》 | 2015年 | 足银、手工錾刻、哑光处理 | 以文人画为灵感,竹节刚劲,石肌粗犷,线条如“铁线描”般挺拔 | 浙江省博物馆 |
《荷韵光影银屏》 | 2020年 | 银板、镂空、氧化着色 | 荷花通过镂空形成虚实对比,光影变化中呈现“月下荷塘”意境,被外媒称为“会呼吸的银画” |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
相关问答FAQs
Q1:万的银画家的“银绘”与传统银器雕刻有何本质区别?
A1:传统银器雕刻多以“纹样装饰”为目的,如在银碗、银镯上雕刻福字、花鸟等固定图案,强调工艺的精细与吉祥寓意,本质是“为银器添彩”;而“银绘”是以“绘画表达”为核心,将银板直接作为创作载体,通过錾刻技法再现水墨画的笔触、墨韵、构图等艺术语言,追求的是“银与画的融合”,属于纯艺术创作范畴,前者是“工艺装饰”,后者是“艺术绘画”,两者在创作理念、技法难度和审美价值上均有本质不同。
Q2:普通人如何欣赏万的银画家的“银绘”作品?
A2:欣赏“银绘”作品可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看光影”,银材的金属光泽会随光线角度变化而呈现不同层次,需观察作品在自然光与灯光下的明暗过渡,感受“银面墨韵”的独特质感;二是“品线条”,关注錾刻线条的力度与韵律,如山水画的“皴法”是否刚劲有力,花鸟画的“勾勒”是否灵动飘逸;三是“悟意境”,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念,体会作品中的留白、虚实所营造的诗意,如《荷韵》中的“虚实相生”是否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还可观察作品的工艺细节,如錾刻的密度是否均匀、银面是否光滑无瑕疵,这些都能体现匠人的技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