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更,当代中国书法界一位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的实力派书法家,其作品以“碑帖兼容、气韵生动”为鲜明特质,在楷书、行书领域尤具建树,他出生于书法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水乡,自幼浸润于笔墨丹青,少时便以“临池不辍”闻名乡里,后师从多位书法名家,系统研习篆、隶、楷、行、草五体,尤得欧楷劲健与王行流丽之精髓,在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中,卢更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将传统笔法与现代审美熔于一炉,形成了既有金石骨力又有书卷雅韵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书法展览,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业内享有“笔墨传薪者”的美誉。
艺术风格:碑帖交融,形神兼备
卢更的书法艺术以“传承经典、融通古今”为核心,通过对传统碑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构建了多元而统一的艺术语言,他的书法风格可概括为“楷立其骨,行运其气,草显其神”,在不同书体中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书体特点与笔法结构
为更清晰地呈现卢更各书体的艺术特色,特将其创作特点整理如下:
书体 | 笔法特点 | 结构特点 | 取法渊源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中锋为主,侧锋辅之,笔画刚劲而不失灵动,提按分明,转折处见筋骨 | 欹正相生,疏密有致,既承欧楷的险峻严谨,又融入颜楷的浑厚大气 | 欧阳询《九成宫》、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 《心经》《朱子家训》 |
行书 | 流畅自然,牵丝映带清晰,节奏感强,既保留王羲之《兰亭序》的雅逸,又吸收米芾刷笔的酣畅 | 字形大小错落,行气贯通,欹侧变化中求平衡 | 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蜀素帖》 | 《赤壁赋》《唐诗选抄》 |
草书 | 线条连绵不断,一气呵成,飞白与浓墨交织,兼具怀素《自叙帖》的狂放与孙过庭《书谱》的法度 | 笔势开张,字形简练,以“意”驭笔,形散而神不散 | 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 | 《将进酒》《古诗四帖》 |
在笔法上,卢更强调“以笔为骨,以墨为肉”,注重线条的质量与表现力,其楷书笔画如“铁画银钩”,起笔藏锋收锋含蓄,中锋行笔确保力道贯注,转折处方圆兼备,既见筋骨又不失温润;行书则讲究“牵丝引带”,笔画间的呼应与字组的节奏变化,形成“行云流水”般的视觉韵律;草书则以“意”为先,通过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变化,传递情感的起伏跌宕。
在结构上,卢更突破传统书体的刻板规范,将楷书的严谨、行书的流动、草书的奔放有机结合,其楷书在遵循“横平竖直”基本法则的基础上,通过部首的错落、笔画的伸缩,打破平衡中的呆板,形成“险中求稳”的动态美感;行书则借鉴绘画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构图理念,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布局既呼应又独立,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
代表作品:文心墨韵,时代气息
卢更的代表作品涵盖经典诗词、原创文赋、题字刻石等多个领域,既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融入当代审美趣味。
《心经》楷书长卷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全卷以小楷写成,字字精严,笔笔不苟,在不足一米的宣纸上,卢更通过笔画的精细调控,将《心经》的空灵禅意与楷书的法度之美完美融合:字形虽小,却见筋骨,笔画间的间距疏朗有序,如“列阵有度”,通篇气息清雅,读来令人心神宁静,该作曾作为国礼赠予海外文化机构,被誉为“东方美学的当代诠释”。
《赤壁赋》行书手卷则集中展现其行书的艺术魅力,全卷以行草结合的笔法书写,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牵丝映带自然,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又通过书法的节奏变化强化了情感表达。“寄蜉蝣于天地”一句,字形由大渐小,笔画由实转虚,仿佛将人生的渺茫感融入笔墨;“哀吾生之须臾”则以顿挫有力的笔触,传递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全卷一气呵成,既有王羲之的雅逸,又具米芾的率性,被誉为“文心与墨韵的完美交响”。
卢更为国内多处名胜古迹题写的匾额与楹联,如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岳麓书院“惟楚有材”等,亦备受瞩目,这些题字既遵循传统匾额书法的庄重典雅,又根据环境特点调整字形大小与章法,使书法与建筑、景观相得益彰,成为当代书法与空间艺术结合的典范。
艺术成就与影响:传承有道,创新有魂
卢更的书法艺术不仅体现在创作实践上,更以其对书法教育的推动与文化传承的贡献,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重要力量。
在艺术成就方面,其作品十余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青年书法展”等国家级权威展览,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大赛金奖”等重要奖项,2018年,卢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墨韵传承——卢更书法艺术展”,成为近年来少数在故宫举办个展的中青年书法家之一,展览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标志着其艺术成就得到国家级权威机构的认可。
在书法教育领域,卢更深耕三十余年,先后任教于多所高校书法专业,提出“技道双修、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他强调书法学习需从“临摹”入手,通过对经典碑帖的精读与临写,掌握传统笔法与结构;进而通过“创作”实践,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笔墨,形成独特风格,其学生多人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成为书法界的中坚力量。
卢更积极投身书法普及工作,通过公益讲座、线上书法课程、书法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他主持编写的《楷书入门指南》《行书技法解析》等教材,因系统性与实用性兼具,成为书法爱好者的入门必读之作。
相关问答FAQs
问:卢更的书法创作中,如何体现“碑帖兼容”的特点?
答:“碑帖兼容”是卢更书法的核心理念,具体体现在“以帖为基,以碑为骨”的创作实践中。“帖”指以王羲之、赵孟頫为代表的帖学体系,强调笔法的流畅与书卷气;“碑”指以魏碑、汉隶为代表的碑学体系,注重结构的雄强与金石气,在创作中,卢更将二者融合:如楷书以欧楷(帖学)为骨架,融入魏碑(碑学)的方笔与厚重感,使笔画既有帖学的灵动,又有碑学的骨力;行书则以王羲之的雅逸为基调,吸收北碑的欹侧变化,增强字的张力与视觉冲击力,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通过长期实践,将碑的“拙”与帖的“巧”转化为自然的笔墨语言,形成“既古又新”的独特风格。
问: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以从卢更的作品入手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初学者可以从卢更的楷书或行书作品入手,但需注意循序渐进,卢更的楷书(如《心经》)结构严谨、笔法清晰,适合初学者掌握基本笔画与间架结构;其行书(如《唐诗选抄》)节奏明快、牵丝自然,有助于理解行书的气韵贯通,但学习时需避免盲目模仿,建议先通过卢更的临摹示范视频或教材,观察其用笔的提按、转折技巧,再结合经典碑帖(如欧楷《九成宫》、王羲之《兰亭序》)进行对比学习,理解“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理念,初学者应注重基本功训练,如中锋行笔、笔画平衡等,避免过早追求风格化,打好基础后再逐步融入个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