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源正,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书风,以“守正创新”为艺途圭臬,在当代书坛以融合晋唐风骨与时代气息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其幼承庭训,六岁起临池学书,初习颜真卿《多宝塔碑》,打下浑厚笔力根基;十二岁转学欧阳询《九成宫》,深究结构法度;青年时期遍访江南碑林,于《张迁碑》《曹全碑》中汲取汉隶朴茂,后又深研王羲之《兰亭序》、怀素《自叙帖》,兼取米芾刷字之率性,逐渐形成“楷书立骨、行草畅神”的艺术体系。
源正的艺术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至1990年为“筑基期”,系统研习历代碑帖,以楷书为主,作品多次入选江苏省青年书法展,以“结构精准、笔力沉雄”获评“传统功力深厚”;1991年至2010年为“融通期”,提出“碑帖互照”理念,尝试将汉隶的厚重与行草的流动结合,创作出《前后赤壁赋长卷》,该作获第三届全国书法兰亭奖铜奖,被评论界称为“既有晋人韵致,含汉魏风骨”;2011年至今为“化新期”,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在传统笔法中融入现代审美,善用浓淡枯湿的墨色变化与疏密有致的章法布局,代表作《心经》小楷册页(2018年创作)单字直径不足2厘米,却兼具《灵飞经》的娟秀与写经体的静穆,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其书法特点可概括为“五性”:传承性,深谙“用笔千古不易”之理,中锋行笔为主,侧锋取势为辅,笔画如“锥画沙”“屋漏痕”;创新性,打破楷书、行草的界限,首创“楷草相间”章法,如《兰亭集句》中楷字端庄如松,草字飘逸似云;哲理性,结字讲究“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单字重心偏上而险中求稳,通篇气脉贯通;形式美,注重“字法、章法、墨法”三法合一,朱红印章与墨色形成冷暖对比,题跋钤印皆如“画龙点睛”;人文性多选经典诗文,常以小字题跋创作背景,使书法与文学互文生辉,以下为其主要书体技法特点简表:
书体 | 技法核心 | 审美追求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方圆兼备,横平竖直如“列阵排云” | 端庄静穆,筋骨内敛 | 《道德经长卷》(楷书) |
行草 | 使转连带,牵丝引带如“流水行云” | 跌宕多姿,气韵生动 | 《滕王阁序》(行草) |
隶书 | 蚕头燕尾,波磔分明如“雁阵惊寒” | 古朴雄浑,金石气浓 | 《千字文》(隶书) |
作为书法教育家,源正秉持“技进乎道”理念,2015年在苏州创办“正书学堂”,提出“三习法”:习帖(读帖临帖)、习心(体悟书道)、习境(融入生活),培养学员超200人,其中30余人次获国家级书法奖项,他还著有《楷书结构九十二法解析》《行草创作中的矛盾统一》等专著,发表论文《论吴门书风对当代书法的影响》,推动传统书法理论的时代转化。
源正的艺术实践,不仅是对古典书法的深度回溯,更是对当代书法语言的积极探索,他常说:“书法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心性的修行。”其作品以“正大气象”为根基,以“时代精神”为魂魄,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源正的书法学习有哪些关键转折点?
A1:源正的书法生涯有三个关键转折点:一是12岁拜入苏州书法家门下,系统学习欧楷,奠定结构功底;二是28岁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师从沙孟海弟子,首次接触“碑帖融合”理念,打破早期“帖学”局限;三是45岁创作《前后赤壁赋长卷》时,尝试将汉隶笔意融入行草,形成个人风格雏形,此后逐渐确立“古雅清健”的艺术面貌。
Q2:初学者如何临摹源正的书法作品?
A2:初学者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选“易入之门”,建议从其小楷《心经》入手,先观察单字结构(如“心”“经”等字的重心偏移与笔画呼应),再通篇临摹,注意字间大小错落;第二步学用笔,重点练习行草中的“使转”技法(如“之”“也”等连带笔画),体会“快而不滑、慢而不滞”的节奏;第三步悟章法,尝试用“朱丝栏”界格练习,感受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布局,最终从“形似”走向“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