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乾远,当代书坛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书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楷、行、草三体上皆有建树,尤以“熔碑入帖”的行书风格独树一帜,1965年生于古城西安,自幼浸淫翰墨,少时师从关中名家李雨村先生,遍临秦汉碑版、魏晋法帖,打下了坚实的“碑学”根基,及长,又得识草书大家卫俊鹏先生,深谙“帖学”笔意,逐渐形成“碑为骨、帖为韵”的艺术追求。
乾远的书法,楷书取法欧阳询《九成宫》之险峻,兼收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灵动,结字严谨而不失灵动,笔画刚劲中含温润,如《道德经》楷书册页,通篇气韵贯通,既具庙堂之气的庄重,又见文人之风的雅致;行书则以王羲之《兰亭序》为底,融入《祭侄文稿》的沉郁与《黄州寒食帖》的恣肆,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结字欹正相生,行气如行云流水,代表作《赤壁赋行书卷》在“全国第二届行书展”中荣获金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草书则追踪怀素《自叙帖》的狂放与孙过庭《书谱》的法度,笔势连绵不绝,如龙蛇飞舞,却又笔笔有源,字字有法,近年创作的《草书千字文》长卷,单字错落有致,整行起伏跌宕,被书法界誉为“当代草书的新探索”。
在艺术理念上,乾远主张“书法当随时代,更要根植传统”,他常言:“碑帖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碑为筋骨,帖为血肉,方得书法真谛。”其创作中,既注重对经典法帖的深度临摹,强调“临帖如面师,得其形更得其神”;又勇于突破程式化表达,将碑学的雄强、朴茂与帖学的典雅、流畅相融合,赋予传统书法以现代审美意趣,除创作外,乾远亦致力于书法教育,担任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培养出数十名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的中青年书家,其主编的《楷书技法与临摹》《行书创作研究》等教材,成为高校书法专业重要参考资料。
以下为乾远近年主要艺术成就概览:
时间 | 艺术成就 | 作品/活动 |
---|---|---|
2018年 | 获“全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 行书《赤壁赋卷》 |
2020年 | 举办“碑帖融合——乾远书法展” | 中国美术馆(北京) |
2022年 | 被聘为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生导师 | 主编《当代书法创作教程》 |
2023年 | 草书《千字文》长卷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 “盛世中国·当代书法大展” |
乾远的艺术实践,不仅彰显了传统书法在当代的生命力,更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为书坛提供了“碑帖互融”的鲜活范本,其作品既有秦汉的古朴雄浑,又有魏晋的风流潇洒,更有时代的清新气象,正如他在《书学杂记》中所言:“书法之妙,妙在笔墨之外,更在心性之间。”
相关问答FAQs
Q1:乾远的书法风格中,“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1:乾远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用笔、结字与气韵三个层面,用笔上,他以碑学的方笔、折笔增强骨力,同时融入帖学的圆笔、转笔丰富笔致,如行书中既有《张猛龙碑》的方峻,又含《兰亭序》的圆润;结字上,取碑体的茂密雄强,辅以帖体的欹侧变化,既稳重大气又生动多姿;气韵上,碑的沉雄与帖的流畅相得益彰,形成“刚柔相济、质文互见”的独特风貌。
Q2:学习书法的人应该如何临帖?乾远有哪些临帖建议?
A2:乾远认为临帖需“三到”:眼到(观察字帖的笔画、结构细节)、手到(精准模仿用笔的提按、转折)、心到(理解书家的创作心境与时代背景),他建议初学者先选一体一家深入,如楷书从欧阳询入手,行书从王羲之起步,忌“泛而不精”;临帖时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通过反复临写体会笔势的连贯与气韵的贯通;要定期“背临”与“意临”,背临检验记忆,意临融入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