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画家徐斌,其艺术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成都画家徐斌,是当代巴蜀画坛中一位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之路深深植根于成都这片沃土,既承袭了巴蜀文化的灵秀与厚重,又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烟火气”与“书卷气”并存的艺术风格。

成都画家徐斌

徐斌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成都老城区,自幼在锦江边的巷弄里长大,童年记忆中的青砖黛瓦、茶馆里的龙门阵、街边小贩的吆喝,以及远眺青城山的朦胧烟霭,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少年时,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四川博物院临摹古画,对笔墨线条产生了浓厚兴趣,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传统山水与花鸟画,在校期间,他既师从名家学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画理,又深受“85新潮”艺术运动的影响,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框架中注入当代生命力,毕业后,他放弃留校机会,选择回到成都,在宽窄巷子附近租下一间画室,一边创作一边游历巴蜀山水,这一便是三十余年。

徐斌的绘画题材以巴蜀山水、市井生活为主,尤擅长将宏大的自然景观与细腻的人文情怀相结合,他的山水画并非对景写生的简单复制,而是以“搜尽奇打草稿”的积累,融入主观情思,营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他笔下的《青城山居图》,突破传统青绿山水的设色局限,以淡墨为骨,辅以赭石花青,既保留了青城山“幽、秀、险、奇”的特质,又通过云雾的流动与山体的虚实处理,营造出“空山新雨后”的静谧感,而他的市井题材作品,则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锦里早市》中,茶客的闲适、小贩的忙碌、孩童的嬉戏,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成都人“慢生活”的烟火气,人物动态生动传神,线条既有文人画的写意,又带有民间美术的质朴。

在艺术语言上,徐斌形成了“写意中的写实,写实中的写意”的独特风格,他早年临摹过石涛、黄宾虹的作品,深得笔墨三昧,尤其擅长用“破墨法”与“积墨法”表现山石的肌理与云层的层次,他的线条刚柔并济,既有书法的提按顿挫,又充满节奏感,如画中老树的枝干,以浓墨勾勒,苍劲有力;而表现柳丝时,则用淡墨轻扫,柔美飘逸,色彩运用上,他突破了传统水墨画“水墨为上”的局限,适度融入赭石、藤黄、花青等暖色调,使画面既不失文人的雅致,又充满巴蜀地域的温暖与活力,近年来,他更尝试将构成主义元素融入构图,如《蓉城新韵》系列中,高楼大厦与古树老井的并置,通过几何形的分割与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成都画家徐斌

作为一位扎根成都的画家,徐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从未停歇,他不仅是创作者,更是文化传播者,曾多次参与“巴蜀画派进校园”“成都非遗保护”等公益活动,在高校、社区开设国画讲座,手把手教孩子们握笔、调色,他认为,艺术不应束之高阁,而应走进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的画室里,常年挂着学生们的习作,墙上堆满了与画友交流的笔记,这种“传帮带”的热情,让他成为成都艺术圈中备受尊敬的长者。

徐斌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先后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四川省美术作品展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成都博物馆等机构收藏,2018年,成都画院为他举办“烟火人间·徐斌国画展”,展出其近十年创作的60余幅作品,引发观展热潮,观众评价他的画“看得见乡愁,记得住成都”,艺术评论家李敬尧曾评价:“徐斌的画,是巴蜀文化在当代的鲜活样本,他用笔墨连接了传统与现代,让山水有了温度,让市井有了诗意。”

以下为徐斌艺术创作重要节点与作品概览:

成都画家徐斌

时间阶段 代表作品 艺术特色与意义
1990-2000年 《蜀山初霁》 学院派风格,注重写实基础,笔墨扎实,展现青城山雨后初晴的清新感。
2001-2010年 《锦里烟雨图》 融合传统青绿与水墨,加入市井人物元素,标志其“山水+人文”风格的初步形成。
2011-2020年 《蓉城四季系列》 形成“徐氏写意”风格,色彩明快,构图灵动,通过四季变化展现成都的生活美学。
2021年至今 《数字水墨·老成都》 尝试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结合,用动态影像呈现老成都的变迁,探索艺术新可能。

相关问答FAQs

问:徐斌的绘画作品中,成都的地域文化是如何体现的?
答:徐斌的作品中,成都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多维度的,在题材上,他常以青城山、都江堰等巴蜀山水为背景,融入锦里、宽窄巷子、茶馆、川剧等市井符号,展现“天府之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情感上,他捕捉成都人“闲适、包容、乐观”的生活态度,如《茶馆系列》中人物的闲聊、品茗,传递出城市的生活温度,在艺术语言上,他借鉴川剧脸谱的线条色彩、蜀绣的细腻纹样,并将成都方言的幽默感融入画面构图,使作品既有地域辨识度,又具当代审美。

问:作为当代画家,徐斌在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之间是如何平衡的?
答:徐斌的平衡之道在于“守正创新”,他坚守传统笔墨的根基,如书法用笔的提按、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确保作品的文化底蕴;他吸收现代艺术的构成、色彩与观念,如简化繁复的皴法、强化主观色彩的运用、融入几何元素构图,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他注重主题的时代性,关注城市变迁、环境保护等现实议题,让传统笔墨成为表达当代情感的工具,而非束缚创新的枷锁,最终形成“既有古意又有新貌”的独特面貌。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杨牧仁与翡翠王朝之间有何不为人知的关联?
« 上一篇 09-21
翡翠微信公众号能提供哪些实用的翡翠鉴别知识?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