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恒光是当代中国书法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书法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典雅秀逸的书风以及德艺双馨的艺术品格,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书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深耕书坛六十余载,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教育普及等领域均卓有建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生平与师承:植根传统,师出名门
1943年,骆恒光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间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少年时代,他临池不辍,从唐楷入手,苦练欧、颜、柳诸家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后因缘际会,他于196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成为新中国首届书法专业本科生,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书法泰斗,陆维钊先生“碑帖互融”的书学思想、沙孟海先生“平正险绝”的创作理念,以及诸乐三先生在篆刻与绘画上的造诣,共同塑造了他的艺术根基,在校期间,他系统临摹《张迁碑》《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碑帖,不仅锤炼了笔墨技法,更深刻理解了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其后的艺术道路埋下伏笔。
毕业后,骆恒光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先后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将创作经验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他始终秉持“技进乎道”的教育理念,强调“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主张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再结合个人性情形成风格,数十年来,他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其中多人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骨干,为浙江书法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艺术风格:碑帖融合,典雅秀逸
骆恒光的书风以“典雅”为骨,“灵动”为韵,尤擅行书与楷书,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其创作核心可概括为“碑帖互融,以行见长”,既取法帖学的秀逸灵动,又融入碑学的雄浑骨力,达到了“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境界。
行书方面,他上溯“二王”的萧散简远,下及米芾的跌宕奇崛,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线条如行云流水,既含“屋漏痕”的凝重,又具“锥画沙”的遒劲,于流畅中见节奏,于变化中显气韵,结体上,他讲究“中宫收紧,笔画舒展”,在端庄中融入灵动,在规整中显变化,如《兰亭序》的雅逸、《蜀素帖》的跳脱,皆能化用无痕,形成“平中寓奇”的独特美感,其行书作品《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又注入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被誉为“文人书法的当代典范”。
楷书方面,他取法欧阳询的严谨、褚遂良的灵动,兼收颜真卿的浑厚,笔画遒劲而不失柔美,结构匀称而富有张力,代表作《骆恒光楷书千字文》用笔精到,起收分明,点画之间顾盼生姿,既见唐楷的法度森严,又含魏碑的雄浑气象,被业内视为“当代楷书学习的范本”,他强调“楷书为行书之基”,认为只有楷书功底扎实,行书才能“稳中求变”,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与教学。
骆恒光的章法布局疏密有致,行气贯通,常以淡墨行笔,追求“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境,他反对刻意雕琢,主张“书为心画”,将个人情感与笔墨技巧完美融合,使作品既有传统书法的笔墨精神,又具鲜明的时代气息。
成就与影响:德艺双馨,书坛楷模
作为浙江书法的重要推动者,骆恒光的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得到广泛认可,其作品数十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国际书法交流展,并获“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浙江省鲁迅文艺奖”等荣誉,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重要桥梁。
在理论研究方面,他著有《楷书技法教程》《行书创作指南》《骆恒光书法论集》等二十余部著作,既有技法解析,又有理论思考,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书法学习的规律与门径,楷书技法教程》再版十余次,成为书法爱好者入门进阶的“枕边书”,为书法教育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社会服务方面,他积极参与书法公益活动,深入基层开展讲座,推动“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人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他还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为浙江书法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建言献策,被誉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骆恒光主要艺术履历表
时间 | 事件/成就 |
---|---|
1943年 | 出生于浙江诸暨,启蒙于家学,开始临池学书 |
1966年 |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师从陆维钊、沙孟海等 |
1970年代 | 毕业后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致力于书法教学与创作 |
1980年 |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作品首次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 |
1990年 | 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推动浙江书法事业发展 |
2000年 | 出版《骆恒光书法集》,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2010年代 | 获“浙江省鲁迅文艺奖”,出版《楷书技法教程》,成为书法教育经典教材 |
至今 | 持续从事书法创作与教育,担任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 |
相关问答FAQs
问:骆恒光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骆恒光的书风形成是师承传统、融会贯通的结果,他系统接受了浙江美术学院的专业训练,深得陆维钊“碑帖互融”、沙孟海“平正险绝”的教诲,奠定了坚实的传统功底,他广泛取法,上溯魏晋钟王,下涉宋元明清,尤其对“二王”的秀逸、颜真卿的浑厚、米芾的跌宕有深入研究,将碑学的雄强骨力与帖学的灵动韵致结合,他注重文化修养,将诗词、绘画等艺术融入书法创作,强调“书为心画”,最终形成了典雅秀逸、兼具碑帖个性的独特风格。
问: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以从骆恒光的作品中借鉴哪些方面?
答:初学者可从三个方面借鉴:一是笔法学习,骆恒光的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线条流畅自然,其行书中的“使转”技巧、楷书中的“藏露”变化,适合初学者掌握基本笔法;二是结体规律,他的字结构匀称中见变化,中宫收紧、笔画舒展的特点,能帮助初学者理解“平中寓奇”的结体原则;三是章法布局,他的作品疏密有致、行气贯通,初学者可从中学习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培养整体布局意识,建议从其楷书或行楷作品入手,循序渐进,再逐步过渡到行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