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画家常俊的艺术创作有何独特地域印记?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安徽画家常俊,当代新安画派的重要传承者与革新者,1965年出生于皖南歙县,自幼浸润于徽州文化的氤氲之中,笔墨情怀与山水灵气早早扎根于他的艺术基因,徽州的白墙黛瓦、黄山云海松涛,不仅塑造了他的审美底色,更成为他艺术创作中永恒的精神母题,常俊的艺术之路,既是对传统的深刻体悟,也是对当代语境的积极探索,他以笔墨为媒介,在古与今、形与神的对话中,构建起独具“徽州印记”的艺术世界。

安徽画家常俊

常俊的绘画以山水为核心,上溯宋元,下承新安画派“笔简意远”的传统,却又不囿于古法,他早年系统研习黄公望的“浑厚苍茫”、弘仁的“简淡冷逸”,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后遍游名山大川,尤其对黄山、九华山等皖南山水写生千余次,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熔于一炉,其笔下的山水,既有传统山水的“高远、深远、平远”之境,又融入现代视觉的构成意识,形成“笔意简淡而墨韵丰腴,构图奇崛而意境平和”的独特风格,他擅长用“渴笔”勾勒山石肌理,以“破墨”表现云雾流动,再以“积墨”层层叠加,营造出山水的苍茫浑厚与灵秀通透,例如其代表作《黄山松云图》,以“折带皴”表现山石的嶙峋,以“米点皴”晕染云气的氤氲,松树穿插其间,或挺拔如剑,或盘曲如龙,在虚实相生间传递出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魂魄,同时又通过现代构图的留白与疏密对比,赋予传统山水以当代审美张力。

除了山水,常俊的花鸟画亦别具一格,他取法徐渭的“大写意”与吴昌硕的“金石味”,将徽州文化中的“雅俗共赏”融入花鸟创作,笔下牡丹、荷花、梅花等,不拘泥于形似,而是以“墨分五色”的浓淡干湿,传达物象的精神气质,他笔下的牡丹,艳而不俗,以胭脂与墨色交融,展现出“富贵吉祥”的民间寓意与“清逸脱俗”的文人情怀;梅花则以焦墨勾勒枝干,花色用淡墨点染,在“寒香”中传递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其花鸟画既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充满生活气息,被业内称为“文人画的当代诠释”。

常俊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他对徽州文化的深耕与传承,作为新安画派的传人,他不仅深入研究画派的历史脉络,更致力于挖掘徽州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徽商的“诚信”、徽州文人的“家国情怀”、民间艺术的“质朴鲜活”,他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如《徽州故梦》系列作品,以皖南古村落为题材,通过“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青石板路”“宗祠牌坊”等符号,结合水墨的晕染与线条的勾勒,再现了徽州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画面中,斑驳的墙面与葱郁的古树相映,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又暗含“岁月流淌”的沧桑,被誉为“徽州文化的视觉史诗”。

安徽画家常俊

在艺术教育领域,常俊亦贡献卓著,他曾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山水画教学三十余年,培养了一批扎根安徽的青年画家,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传统贵在创新”,教学中既强调传统笔墨的锤炼,又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其编著的《新安画派技法解析》《徽州山水写生教程》等书籍,成为安徽美术教育的重要教材,为新安画派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以下是常俊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节点及作品概览:

年份 重要事件/作品 简介
1965年 出生于安徽歙县 自幼受徽州文化熏陶,接触书画。
1987年 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 系统学习中国画,师从皖籍名家杨天序、张建中。
1995年 作品《黄山松云图》入选全国美展 首次进入全国视野,以传统笔墨与现代构图结合的风格引起关注。
2008年 出版《常俊山水画集》 归纳早期创作,体现对新安画派的传承与创新。
2015年 在合肥举办“新安文脉”个人画展 展出《徽州故梦》系列,全面呈现徽州文化主题创作。
2020年 作品《皖南烟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成为其艺术成熟期的标志性作品,被誉为“当代新安山水的典范”。

相关问答FAQs

Q1:常俊的绘画风格如何体现新安画派的当代转化?
A1:常俊对新安画派的当代转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笔墨语言的“守正创新”,他保留新安画派“笔简意远”的笔墨精髓,同时融入现代构图的疏密对比与色彩张力,如《黄山松云图》中传统“折带皴”与“米点皴”的运用,结合大面积留白与云气的流动感,赋予传统山水以视觉冲击力;二是题材的“生活化拓展”,他不仅画黄山奇峰,更关注皖南古村落、徽州民居等日常景观,将“雅”的文人画与“俗”的民间生活结合,如《徽州故梦》中对青石板路、马头墙的描绘,充满烟火气;三是文化精神的“时代诠释”,他通过作品传递徽州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坚韧精神”,如疫情期间创作的《众志成城》,以黄山松的挺拔象征抗疫力量,使传统艺术与时代共鸣。

安徽画家常俊

Q2:常俊的创作中,安徽地域文化有哪些具体体现?
A2:安徽地域文化在常俊的创作中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自然景观的“地域符号”,他大量取材黄山、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地域元素,如《黄山云谷寺》中的奇松怪石、《徽州烟雨》中的粉墙黛瓦,成为安徽地域的视觉名片;二是文化符号的“精神融入”,他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宗祠牌坊”“徽州三雕”等元素融入画面,如《文房四韵》以徽州古村落为背景,搭配笔墨纸砚,传递徽州“文房文化”的底蕴;三是民俗风情的“情感表达”,他笔下的人物画常取材徽州民间生活,如《徽州女》中采茶女的劳作场景、《春节》中的舞龙灯场景,以质朴的笔墨展现徽州人民的勤劳与乐观,使作品充满“地域温度”。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法家杨守正的书法艺术有哪些独特风格与深远影响?
« 上一篇 09-21
于仲贤画家的艺术世界究竟藏着哪些独特魅力?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