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家何以勤为魂?勤中如何绘出山水的境与韵?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境界的达成离不开画家毕生的勤勉深耕,从笔墨技法的锤炼到自然山水的体悟,从传统经典的承袭到时代精神的融入,“勤”不仅是山水画家艺术之路的基石,更是其作品气韵生动的源泉,这种勤,并非简单的重复劳作,而是集勤学、勤察、勤思、勤修于一体的修行,贯穿于画家艺术生命的始终。

勤学古法,是山水画家入门的必修课,中国山水画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笔墨体系与程式语言,从五代荆浩、关仝的北方山水,到董源、巨然的江南水墨,再到宋代院体画的精细工致、元代文人画的写意抒怀,每代经典都需通过勤学方能领悟其精髓,画家范宽为绘雪山,常年居终南山中,观云雾变幻、雪后山势,将“雨点皴”与“豆瓣皴”融会贯通,其《溪山行旅图》中雄浑的笔墨背后,是对前人技法的无数次临摹与重构,现代画家李可染曾言“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他遍临宋元名作,甚至对一幅《早春图》反复揣摩数月,废画三千方得其神韵,这种勤学,不仅是技法的模仿,更是对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理念的深刻体悟,唯有通过日积月累的笔墨训练,方能将传统技法化为自身血肉,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勤师造化,是山水画家摆脱程式化、获得鲜活生命力的关键,传统画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画的灵终究源于自然,画家若仅闭门造车,作品易陷入僵化,唯有深入山川湖海,观察四时景致,方能捕捉自然的神韵,张大千为绘敦煌壁画,远赴西北戈壁,在莫高窟临摹壁画近三年,不仅吸收了唐代青绿的浓艳重彩,更在写生中将西域山水的雄奇与江南水烟的柔美融合,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李可染的“为万山写照”更是写生勤勉的典范,他每年深入桂林、三峡等地,携带画本徒步数日,对同一景致在不同光线下、不同季节中的形态变化进行反复写生,其《漓江胜境图》中层峦叠翠的层次感,正是源于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当代画家龙瑞在创作《苍茫溪山》时,曾三上黄山,为捕捉晨雾中山石的朦胧感,凌晨四点即登山守候,用速写与摄影记录光影变化,最终将写生素材升华为心中丘壑,这种勤察,要求画家放下身段,以谦卑之心与自然对话,在山水的呼吸中感受生命的律动,为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

勤思创新,是山水画家突破传统、彰显个性的必由之路,学习与写生皆为“积”,而思考则是“发”,唯有勤思,方能将所学所感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元代倪瓒学董源、巨然,却因身处江南水乡,心境淡泊,遂创“折带皴”,以简淡笔墨写太湖空灵之境,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背后,是对传统技法的深刻反思与个人情志的融入,傅抱石早年研习石涛,后结合日本绘画的破笔技法,创“抱石皴”,以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苍劲纹理,其《待细把江山图画》中飞动的线条,正是他思考如何用传统笔墨表现时代精神的成果,现代画家贾又福在太行山写生时,不满足于对自然形态的再现,而是思考如何将山石的厚重与宇宙的浩渺相结合,通过反复试验,在传统皴法中加入几何构成与光影处理,创作出《太行丰碑》系列,赋予传统山水画以现代审美意趣,这种勤思,要求画家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追问“为何画”“如何画”,在传承中寻找突破点,让山水画既有传统的根脉,又具时代的气息。

勤修人品,是山水画家作品气韵高华的内在支撑,中国文人画历来强调“人品即画品”,山水画家的勤不仅在于技法与思考,更在于品德与心境的修炼,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实则强调画家需以开阔的胸襟与澄澈的心境体悟自然,其“一画论”正是将绘画技法与哲学思考、人格修养融为一体的体现,齐白石晚年衰年变法,将工笔与写意结合,其《万虫图》中栩栩如生的草虫,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与细致观察,而画中质朴的乡野气息,则与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当代画家范曾常以“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古文,探求微义”自勉,他不仅在笔墨上勤学不辍,更注重传统文化修养的积累,其作品中的文人气息,正是其勤修人品的自然流露,这种勤修,要求画家在艺术之外,涵养心性,提升境界,唯有心怀丘壑、虚怀若谷,其作品方能超越技法层面,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高度。

山水画家的“勤”,是技艺的千锤百炼,是自然的朝夕相处,是思想的反复淬炼,更是品德的日积月累,从范宽的雪域孤行到李可染的写生跋涉,从倪瓒的淡泊到傅抱石的突破,每一位大家的成长轨迹,都印证着“勤”字当头的艺术真谛,在当代语境下,山水画家更需要以勤为舟,在传统的海洋中汲取养分,在自然的天地中寻找灵感,在思考的火花中开拓创新,最终让山水画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维度 具体表现 代表画家 经典案例
勤学古法 临摹经典技法,研习传统画论,将前人笔墨体系化为自身基础 李可染 为临摹《早春图》反复揣摩数月,废画三千,深得宋画神韵
勤师造化 深入自然写生,观察四时景致,记录光影变化,将自然形态升华为艺术语言 张大千 远赴敦煌临摹壁画三年,融合西域山水与江南水烟,开创泼墨泼彩风格
勤思创新 反思传统程式,探索个人风格,将时代精神融入笔墨语言 傅抱石 结合石涛与日本画法,创“抱石皴”,《待细把江山图画》展现现代审美意趣
勤修人品 涵养心性境界,提升文化修养,以人品支撑画品的气韵升华 齐白石 衰年变法融合工笔写意,《万虫图》质朴乡野气息源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FAQs

问:山水画家如何平衡传统学习与个人创新的关系?
答:传统学习是创新的根基,个人创新是传统的延续,画家需先通过勤学古法,深入理解传统笔墨的规律与美学内涵,做到“打进去”;再以勤师造化获取鲜活素材,通过勤思创新,在传统基础上寻找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做到“走出来”,如李可染既以最大功力学传统,又以“为祖国河山立传”的使命感,将西方光影融入中国山水,创造出既有传统笔墨又有时代气息的新样式,这种“以古人为师,以造化为师”的辩证思维,正是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键。

问:为什么说“勤”是山水画家的立身之本?
答:山水画创作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既需扎实的技法功底,需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更需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技法的熟练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笔墨训练(勤学),自然灵感的捕捉需要深入山川的坚持(勤察),个人风格的突破离不开反复的思考与实践(勤思),而作品的气韵高华则依赖画家品德的持续修炼(勤修),这四个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勤”,画家难以突破技术瓶颈,无法形成独特风格,更难以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勤”不仅是艺术成长的路径,更是山水画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法家韦斯琴的笔墨之道藏着怎样的艺术人生与精神密码?
« 上一篇 09-20
翡翠貔貅把件图片大全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