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孙温如何用画笔定格红楼风华的奥秘?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清代画家孙温(约1818年—1908年),名温,字润夫(一说字润如),河北丰润(今属唐山)人,是清代晚期以《红楼梦》题材绘画闻名的民间艺术家,他虽未列入画史名流,却以一部耗时36年完成的《全本红楼梦图》,成为《红楼梦》图像化传播史上的重要坐标,为后世留下了兼具艺术价值与文献意义的视觉瑰宝。

清代画家孙温

孙温的生平史料记载不多,据后人研究,他早年可能以经商为业,中年以后专注于绘画创作,作为一位民间画家,他未受系统的学院派训练,却凭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累和对《红楼梦》的独到理解,将这部文学巨著转化为绵延236幅的工笔长卷,其创作始于清同治年间(约1860年代),完成于光绪末年(1900年代前后),倾注了毕生心血,时人赞其“以丹青写红楼,毕生痴绝”。

《全本红楼梦图》的创作背景,与《红楼梦》在清代的流行密不可分,自乾隆年间《红楼梦》抄本流传以来,这部“奇书”便成为各类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绘画、戏曲、说唱等形式层出不穷,但孙温的《全本红楼梦图》以其“全”“细”“真”的特点脱颖而出——“全”在于它几乎涵盖了《红楼梦》前80回的主要情节,从灵石化玉、神瑛侍者下凡,到宝玉出生、黛玉入府,再到大观园题咏、元宵夜宴,直至黛玉焚稿、宝玉出家,完整呈现了小说的核心脉络;“细”在于对人物服饰、器物、建筑、环境的描绘细致入微,甚至能从画中分辨出清代贵族的服饰纹样、家具样式及园林布局;“真”在于其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捕捉,无论是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宝玉的“面若中秋之月”,还是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均通过神态、动作跃然纸上,赋予文字以鲜活的视觉形象。

孙温的绘画风格以工笔重彩为基础,融合了界画、人物画、山水画的技法,在构图上,他常采用“散点透视”,将不同时空的情节巧妙组合于同一画面,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幕,既展现了宴席的热闹,又通过背景的亭台楼阁交代环境,层次分明;在色彩运用上,他多以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为主,色调浓艳而不失雅致,既符合清代贵族生活的奢华气息,又通过冷暖对比强化了人物的情感冲突,如黛玉葬花时冷灰的背景与鲜红的花瓣形成鲜明反差,凸显其悲凉心境;在细节处理上,他对服饰的纹样(如黛玉的鲛绡帕、宝玉的通灵玉)、器物的形态(如瓷器、古琴、酒具)均严格遵循清代规制,甚至画中出现的屏风、窗棂等建筑构件,都带有明显的晚清风格,为研究清代物质文化提供了直观资料。

清代画家孙温

作为一部“以图释文”的杰作,《全本红楼梦图》不仅是对《红楼梦》的图像化再现,更融入了孙温对小说的理解与情感,他在画中通过场景的取舍、人物的侧重, subtly传递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对宝玉“痴”、黛玉“洁”的刻画,便带有鲜明的文人情怀,该作现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历经百年色彩依旧鲜艳,其精湛的设色技艺与保存方式,也为古代绘画的修复与研究提供了参考,对于红学而言,孙温的画作弥补了文字描述的局限,让“大观园”从虚构走向具象,成为后世影视、戏剧改编的重要视觉参考。

项目
创作年代 清同治年间至光绪末年(约1860年代—1908年)
作品尺寸 单幅纵约41厘米,横约760厘米(全卷总长约150米)
藏地 大连旅顺博物馆
幅数 236幅
艺术特点 工笔重彩,融合界画技法;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细节丰富,符合清代规制

FAQs

Q1:孙温的《全本红楼梦图》与清代其他《红楼梦》题材绘画(如改琦《红楼梦图咏》)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A:改琦的《红楼梦图咏》以单幅人物肖像为主,侧重“传神”,笔墨简练,风格淡雅;而孙温的《全本红楼梦图》则以连环画形式展开,情节连贯,场景宏大,既重“传神”也重“写境”,通过工笔重彩和细腻的环境描绘,构建了一个完整可感的大观园世界,改琦的作品多表现人物静态,孙温则善于捕捉动态场景,如“元春省亲”“宝玉挨打”等,更具叙事张力。

清代画家孙温

Q2:关于孙温的生平,除了绘画创作外,还有哪些记载?
A:由于孙温是民间画家,正史中无其传记,生平信息多从《全本红楼梦图》的题跋、印章及后人研究中整理,据推测,他可能为河北丰润人,后移居辽宁(今大连地区),早年经商,中年后定居并专注于绘画,画中钤有“孙温”“润夫”等印章,部分题跋提及“耗时三十余载”“老眼昏犹勉力”等,印证了他晚年仍坚持创作的经历,其具体生卒年、家庭背景等细节,因史料缺失,尚待进一步考证。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法家胡兴民的笔墨间藏着怎样的艺术密码?
« 上一篇 09-20
书法家韦斯琴的笔墨之道藏着怎样的艺术人生与精神密码?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