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高书法家,其笔墨间藏着怎样的艺术密码?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李永高,当代著名书法家,1945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文脉,六岁临池学书,师从沈尹默弟子王蘧常,后得启功、沙孟海等名家指点,融合晋唐风骨与宋意元韵,形成雄秀兼备的独特书风,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行草见长,作品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审美,被誉为“当代书法的守夜人与开拓者”。

李永高书法家

李永高的书法艺术植根传统,自成一格,楷书取法颜真卿的雄浑与欧阳询的险峻,结体方正而不失灵动,笔力遒劲如“铁画银钩”;行草则王羲之的飘逸为骨,兼米芾的刷字意趣,线条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相宜,既有“二王”的典雅,又具现代审美张力,他主张“以古人为师,以造化为师”,在临摹《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时,注重体悟古人的精神气韵,而非简单形似,故其作品常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其行书作品《赤壁赋》,单字结体紧敛而通篇气势开张,笔画牵丝引带自然,墨色由浓转淡间尽显节奏变化,观之如置身苏轼笔下的赤壁之游,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见书法家的笔墨功。

在艺术成就上,李永高深耕书坛六十余载,屡获殊荣,影响深远,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交流展,并斩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金奖等权威奖项,他还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法展三十余场,足迹遍及北京、上海、东京、纽约等地,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镌刻于多地文化碑林,以下为其主要艺术成就概览:

时间 事件 内容概要
1980年 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 行书《赤壁赋》获优秀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入展者之一
1995年 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创作一等奖,作品被评“融合碑帖,自具面目的典范”
2008年 中国美术馆个人书法展 展出120幅精品,央视《文化访谈录》专题报道,开创当代书法家个展新纪录
2015年 出版《李永高书法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收录五十年创作精华,序言由启功先生生前题写

除艺术创作外,李永高对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提出“技道双修、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三十余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弟子中不乏全国书法展金奖得主、高校书法专业学科带头人,他常言:“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为此,他发起“书法进校园”公益行动,二十余年深入偏远地区中小学授课,捐赠书法作品千余幅,主编《中小学书法教程》,推动书法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他还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著有《楷书技法探微》《行草创作十二讲》等,填补了当代书法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空白。

李永高书法家

李永高的艺术人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是技艺与修行的融合,他以笔墨为媒介,在方寸之间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教育为桥梁,让书法艺术走进大众生活,正如他所说:“书法家当如古松,扎根传统土壤,枝叶伸向时代天空。”其作品与精神,将持续滋养着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

FAQs

问题1:李永高书法的师承渊源对其艺术风格形成了哪些具体影响?
解答:李永高的书法师承清晰且多元,早年师从沈尹默弟子王蘧常,深得帖学精髓,奠定“二王”一系的笔法根基,线条追求含蓄婉转;后得启功先生点拨,领悟楷书“结构黄金律”,形成“端庄中见灵动”的结体特点;再受沙孟海“碑帖融合”理念启发,广泛取法北碑《张猛龙碑》的雄强与《龙门二十品》的方劲,将其融入行草创作,使线条兼具“帖”的雅致与“碑”的厚重,这种“三位一体”的师承,最终使其风格既有晋人的风度,又有唐法的严谨,更具宋意的抒情,形成独树一帜的“雄秀体”。

李永高书法家

问题2:李永高在书法教育中提出的“技道双修”具体指什么?如何践行?
解答:“技道双修”是李永高书法教育的核心理念。“技”指笔墨技法,包括笔法(中锋、侧锋、提按)、字法(间架结构、章法布局)、墨法(浓淡干湿、燥润相济)等基本功,要求学生通过临摹《九成宫》《书谱》等经典,精准掌握“永字八法”等核心技法;“道”则指书法背后的文化精神与人文修养,强调通过研读诗词、哲学、历史,提升内在气质,使作品“形神兼备”,践行中,他要求学生每日“双修”:上午临帖练技,下午读书悟道,例如临《兰亭序》时同步分析王羲之的“魏晋风度”,写《心经》时结合佛学思想理解“空灵”意境,最终实现“技进乎道,道技相长”的教学目标。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李国礼书法家
« 上一篇 09-20
书法八分格究竟是什么?结构奥秘的精髓何在?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