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伍学藻是中国当代画坛中一位极具地域特色与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其作品以西南山水为精神内核,将传统笔墨意趣与现代审美意识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蜀韵”的艺术语言,他出生于四川南充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习书画,早年师从蜀中名家冯建吴、苏葆桢等,系统研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深得学院派造型能力与传统文人画修养的双重滋养,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伍学藻始终扎根巴蜀大地,以峨眉、青城、剑门蜀道等西南山水为创作母题,既传承了宋代山水的雄浑、元人山水的淡逸,又融入了对当代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独特体悟,其作品既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营造,又充满了对故土家园的深情眷恋。
伍学藻的艺术风格以“笔墨当随时代”为准则,在传统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他的山水画早期多受“北宗”斧劈皴、披麻皴影响,线条刚劲有力,结构严谨;中年后逐渐转向“南宗”写意精神,注重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其笔下的山石多采用“积墨法”与“破墨法”相结合,层层皴染,营造出苍茫厚重的质感;树木则多以“写意法”勾勒,枝干虬曲有力,叶片疏密有致,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色彩运用上,伍学藻一改传统水墨山水的单一色调,适度引入赭石、花青、石青等矿物颜料,既保留了水墨的雅致,又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尤其擅长表现晨雾中的山峦、雨后的溪流、秋日的层林等光影变幻,营造出如诗如幻的意境,他的构图常以“高远”“深远”为主,结合“平远”的视野,使画面既具雄伟之势,又含深远之趣,观者仿佛能步入画中,感受山水的呼吸与脉搏。
伍学藻的代表作品丰富多样,每一幅都凝聚着他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峨眉金顶云海》是其山水画风格的集中体现:画面以俯视视角展现峨眉山金顶的壮丽云海,近景古松苍劲,中景奇峰突兀,远景云雾缭绕,墨色由浓至淡渐次铺开,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画家以“米点皴”表现云雾的流动感,以“折带皴”刻画山石的嶙峋质感,再以少量朱砂点染庙宇飞檐,使画面在沉静中透出一抹灵动,既传达出峨眉山的佛教圣境氛围,又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魅力,另一幅《剑门蜀道秋色》则聚焦于蜀道的险峻与秋意的浓郁:画面以剑门关的关楼为中心,两侧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山间古道蜿蜒曲折,秋树红黄相间,与青灰色的山岩形成鲜明对比,画家运用“皴擦点染”的综合技法,既表现了山石的坚硬质感,又捕捉了秋叶的轻盈姿态,整幅画气势恢宏而不失细腻,充满了对蜀地历史文化的深沉感慨。《青城幽居图》《嘉陵江畔》等作品也各具特色,前者以青城山的“幽”为意境,笔墨疏淡,意境空灵;后者则以嘉陵江的“活”为神韵,线条流畅,生机盎然。
伍学藻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贡献,作为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中国画院特聘画家,他长期致力于巴蜀山水画的研究与教学,培养了众多青年艺术家,他主张“师古人,更要师造化”,曾多次深入川西高原、大巴山区采风,积累了大量写生稿,这些鲜活的素材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美术展览,并获多项大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四川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还有多幅画作被选送至海外展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山水的独特魅力,在艺术理论方面,伍学藻著有《巴蜀山水画技法探析》《笔墨与时代——我的山水画创作之路》等文章,系统阐述了自己对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理解,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伍学藻的艺术之路,是一位画家对传统、自然与时代的深情对话,他用画笔记录巴蜀大地的山川变迁,用墨色传递对故土文化的赤子之心,其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坛独树一帜,他的艺术实践证明,只有扎根生活、传承文脉、勇于创新,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这也是伍学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相关问答FAQs
问:伍学藻的山水画与蜀中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伍学藻的山水画在继承蜀中画派“苍劲雄浑、墨韵深厚”的共同特点基础上,更注重对“光”与“境”的表现,相较于一些蜀中画家偏重于山石的质感刻画,他擅长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和色彩的适度晕染,营造出晨雾、云海、雨后等特定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和梦幻感,他的构图常融入现代构成意识,既保留传统“三远法”的深远,又通过虚实对比、留白等手法增强画面的现代感,形成了“传统为骨、现代为韵”的独特风格。
问:伍学藻在创作中如何处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关系?
答:伍学藻认为传统笔墨是山水画的“根”,现代审美是发展的“翼”,在创作中,他一方面坚守传统笔墨的核心技法,如中锋用笔的力度、侧锋皴擦的韵味、墨色的层次变化等,确保作品的文化底蕴;他积极吸收现代艺术的构成理念、色彩规律和视觉张力,例如在画面中加强色彩的情感表达,对自然景物进行提炼与概括,打破传统程式化的构图模式,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主张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作品既能被传统审美体系接纳,又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实现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