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的最初印象,停留在博物馆里泛黄的碑帖和玻璃柜中静静陈列的毛笔,那些横平竖直的线条里,藏着千年时光的密码,却总觉得隔着遥远的距离,直到这个深秋,我带着“触摸活的书法”的念头,走进老街巷、工作室和社区活动室,才真正明白:书法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烟火气里的呼吸。
第一站是城西“墨耕斋”书法工作室,推开斑驳的木门,墨香混着陈年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72岁的王老师傅正伏在案前写楷书,手腕悬起,笔尖在洒金宣纸上走龙蛇,起笔藏锋、收笔露锋,每个字都像站得笔直的士兵,他面前的砚台里,墨汁浓得能照出人影,旁边摆着青瓷笔搁,一支羊毫笔已磨去小半截。“现在写小楷少了,年轻时给村里写春联,一写就是一整天。”王师傅放下笔,指尖沾着墨痕,“书法是心画,心里有静气,笔下才有筋骨。”他翻出泛黄的旧相册,里面是他年轻时在工厂办黑板报的照片,粉笔字遒劲有力,后来才拿起了毛笔,工作室墙上挂着几幅新作,一幅“宁静致远”送给刚上小学的孙子,另一幅“家和万事兴”挂在门口,等着女儿一家周末来时看。
从墨耕斋出来,拐进文房四宝街的“李记笔庄”,李师傅正在台灯下理毛笔,黄铜笔杆的顶端,一缕缕狼毫在他指间被梳顺、齐整。“这支‘狼毫小楷’,要选冬季黄鼠狼尾巴上的毛,挺拔又柔韧。”他拿起一支刚做好的笔,在指尖轻轻一捻,“笔头要‘圆、齐、尖、健’,圆则含墨,齐则运笔不偏,尖方能写细画,健则经久耐用。”他说,现在机器制笔多了,但老主顾还是爱手工笔,“书法家能感觉到笔与纸的‘对话’,机器做的是‘死笔’,手工笔有‘活气’”,店里靠墙的架子上,摆着各种宣纸:生纸洇墨,适合写意;熟纸不洇,适合工笔;半生半熟的“玉版宣”,最适合初学者,李师傅拿起一刀红星毛边纸,笑着说:“以前学生练字都用这个,便宜又吸墨,现在买的人少了,但总有些念旧的老先生来。”
最后一站是城北社区的“银龄书法班”,活动室里,十几位老人围在长桌前,有的写隶书,有的画兰草,旁边还有几个小学生趴在凳上,歪歪扭扭地写“人、手、足”,张阿姨今年68岁,退休后跟着书法班学了五年,她指着刚写的“福”字说:“以前总打麻将,现在每天来写两小时,心静了,血压都稳了。”教课的陈老师退休前是语文老师,现在带着大家从《兰亭序》临摹起,“书法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慢一点,反而更能体会其中的韵味。”活动室墙上贴满了学员作品,有抄写的《道德经》,有画在扇面上的墨竹,还有一位92岁的老爷爷写的“寿”字,笔触苍劲却带着拙气,像一棵老树盘根错节地生长着。
走访地点 | 核心人物 | 体验与感悟 |
---|---|---|
墨耕斋工作室 | 王老师傅 | 书法是“心画”,老一辈用笔尖守护着传统的温度,作品里藏着岁月的故事。 |
李记笔庄 | 李师傅 | 文房四宝是书法的“骨”,手工笔的“活气”里,藏着匠人对技艺的执着。 |
社区银龄书法班 | 张阿姨、陈老师 | 书法是生活的“药”,在笔墨间,老人找到安放身心的角落,孩子种下文化的种子。 |
走访归来,再看那些书法作品,忽然觉得它们有了温度,王师傅案头的砚台,李师傅指尖的狼毫,张阿姨笔下的“福”字,都是书法在当代的活法——它不必束之高阁,而是可以走进日常,成为普通人修身养性的方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那些横竖撇捺里,不仅有传承千年的技艺,更有中国人对“静”与“雅”的永恒追求。
FAQs
Q:走访书法时,如何与书法家有效交流,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
A:首先提前做基础功课,了解书法的基本书体(楷、行、草、隶、篆)和代表作品,避免提出过于外行的问题,交流时可以从具体细节切入,比如观察书法家运笔时的姿势,询问“这幅字的‘藏锋’是如何处理的?”“选择这种宣纸是因为想要表现什么效果?”,倾听他们的创作故事,这幅字背后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情感?”,避免打断,用“您刚才提到‘心画’,能具体说说吗?”这样的追问引导深入交流,最重要的是保持尊重,不急于评判,而是以学习者的姿态感受他们的思考。
Q:普通人如果想通过走访书法入门,应该从哪些方面准备?
A:第一步是“看”,先通过博物馆、书法展或纪录片了解书法的基本脉络,对不同书体的特点有直观感受;第二步是“备”,准备一套基础工具:兼毫笔(适合初学者,软硬适中)、生宣纸(练习时体验墨色变化)、墨汁(不必用磨墨的,节省时间)、毛毡(保护桌面);第三步是“访”,从身边的社区书法班、文房四宝店或美术馆书法工作坊开始,不必急于拜访名家,先和普通爱好者交流,观察他们如何执笔、运笔,甚至可以尝试临摹简单的字帖,比如颜真卿的《勤礼碑》楷书,感受笔画间的结构美;第四步是“坚持”,每天练习15-20分钟,不求快,求“静”,在笔墨间体会“心手相应”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