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堂,一位与山东莒县这片土地深度绑定的画家,他的艺术生命如同莒地文化一般,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莒县,古称莒国,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毋忘在莒”的历史典故和浮来山、莒州博物馆等文化地标,而陈俊堂的艺术创作,正是对这片土地最生动的注解,他出生于莒县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在田埂地头、古村老巷中长大,莒地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历史记忆,如同涓涓细流,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永恒底色。
艺术启蒙:莒地风物中的美学萌芽
陈俊堂的艺术启蒙,始于家乡的一草一木,孩提时,他常趴在祖父膝下,看老人用炭笔在墙上勾勒农人耕作、村妇纺织的场景,那些朴拙的线条里藏着最本真的生活美学,上小学后,他的美术老师发现了他的天赋,常带他到莒州博物馆临摹古代文物,从龙山文化的黑陶纹饰到春秋青铜器的饕餮纹,从汉画像石的车马出行到明清书画的笔墨韵味,这些古老的图像在他心中种下了“传统”的种子,中学时期,他每逢假期便背着画板走遍莒县的山川:浮来山的清晨薄雾、马鬐湖的夕阳波光、东莞镇的千年古银杏、洛河镇的老屋炊烟……他用速写本记录下这些瞬间,也记录下对“美”的最初理解,这段经历让他明白:艺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扎根于土地的呼吸与心跳。
1990年,陈俊堂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笔墨技法,在校期间,他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花鸟画家郭志光,既钻研范宽的雄浑、倪瓒的淡泊,也探索徐渭的奔放、齐白石的灵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莒地的馈赠,常常在创作中融入家乡的元素——比如用泼墨表现鲁东南山体的苍劲,用没骨法描绘梨花的洁白,甚至在山水画的留白处,点缀几只莒地特有的“草鸡”,让作品充满生活气息,毕业创作《莒地春耕》中,他以传统的青绿山水为底,加入现代构图,描绘农民春耕的场景,画中既有对《清明上河图》式市井生活的致敬,也有对新时代农村风貌的讴歌,这件作品被学院收藏,也让他坚定了“以画为媒,传承莒文化”的艺术方向。
风格形成:传统笔墨与地域精神的融合
陈俊堂的艺术风格,是在“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反复锤炼中逐渐成熟的,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兼擅花鸟、人物,尤以“莒地风情系列”最具代表性,在笔墨上,他追求“写意”与“写实”的平衡:既讲究传统技法的严谨,如“勾、皴、染、点”的规范运用,又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灵动,常以家乡的真山真水为蓝本,融入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他的山水画,多取材于莒县及周边的景观,浮来山四时图》,以春夏秋冬四条屏的形式,展现浮来山的不同面貌:春日里,古寺掩映在嫩绿中,山间云雾缭绕,几只飞鸟掠过檐角;夏日中,浓荫蔽日,溪水潺潺,树下有纳凉的老者;秋日里,层林尽染,红叶似火,山间小径上有人拾级而上;冬日里,白雪皑皑,古松挺立,更显山之苍劲,四幅画虽分四时,却以“气韵贯通”为线,笔墨或湿润、或干枯、或浓烈、或清淡,将浮来山的“灵”与“静”表现得淋漓尽致,有评论家称他的山水“有宋人之骨,含元人之韵,更带齐鲁之风”,这正是对他笔墨特色的精准概括。
花鸟画方面,陈俊堂偏爱表现莒地常见的动植物,如梨花、银杏、草鸡、家雀等,他的《梨花白》系列,以没骨法描绘梨花盛开时的纯净,花瓣用淡墨晕染,花蕊以细笔勾出,背景或留白,或衬以远山,营造出“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意,而《莒地草鸡》则用写意手法,公鸡的羽毛以焦墨扫出,尾羽以浓墨点染,鸡冠以朱砂轻染,眼神炯炯有神,尽显农家“一鸡鸣晓”的生机,这些作品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莒地人民的质朴与勤劳。
人物画虽非其主业,但陈俊堂也偶有佳作,多取材于莒县的历史传说与民俗生活,毋忘在莒》,描绘齐公子小白(齐桓公)在莒国避难时的场景,画中人物表情复杂,既有对故国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坚定,背景是莒地的古城墙与远山,笔墨古朴,意境深远,而《莒地社火》则描绘民间节庆的热闹场面,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人物动态夸张,色彩鲜艳,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
艺术成就:扎根莒地的文化传播者
陈俊堂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价值上,更体现在他对莒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上,作为莒县美术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多年来致力于组织本地画家开展采风、展览、培训等活动,让莒文化通过艺术形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05年,他发起“莒文化书画展”,先后在济南、青岛、北京等地展出,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与学者关注,莒州古韵》系列作品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2010年,他的作品《浮来春色》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这是莒县画家首次入选国家级美展,填补了当地的艺术空白。
除了创作与展览,陈俊堂还注重艺术教育,他在莒县文化馆开设“俊堂国画班”,免费教授当地青少年学习国画,至今已有数百名学生从这里走出,有的考入专业艺术院校,有的成为基层文化工作者,他常说:“莒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生活中的记忆,我要让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这些记忆,让莒文化一代代传下去。”他还参与编写《莒文化美术教材》,将莒地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融入国画教学,让艺术教育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8年,陈俊堂在莒县博物馆举办“故乡·陈俊堂国画展”,展出了他近50年创作的100余幅作品,涵盖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展览期间,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参观,其中不少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莒县籍人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老屋炊烟》前驻足良久,哽咽道:“这就是我小时候住过的房子,画得太像了,陈老师画的不只是画,是我们的根啊。”这句话,或许是对陈俊堂艺术生涯最好的诠释。
艺术年表(简表)
时间 | 事件 |
---|---|
1970年代 | 受祖父启蒙,开始学习绘画,常临摹莒州文物及家乡风物。 |
1990年 | 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笔墨技法。 |
1994年 | 毕业创作《莒地春耕》被山东艺术学院收藏,确立“传承莒文化”的艺术方向。 |
2005年 | 发起“莒文化书画展”,作品《莒州古韵》系列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
2010年 | 作品《浮来春色》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成为莒县首位入选国家级美展的画家。 |
2018年 | 在莒县博物馆举办“故乡·陈俊堂国画展”,展出作品100余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2020年至今 | 在莒县文化馆开设“俊堂国画班”,免费教授青少年国画,参与编写《莒文化美术教材》。 |
相关问答FAQs
问:陈俊堂先生的创作中,莒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陈俊堂作品中的莒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选择,多取材于莒县的自然景观(如浮来山、马鬐湖)、历史文物(如莒州博物馆的青铜器、汉画像石)和民俗生活(如社火、春耕),如《毋忘在莒》取材于齐桓公在莒国的典故,《莒地社火》描绘民间节庆场景;二是笔墨技法,融合了东夷文化的古朴与文人画的雅致,如用龙山文化黑陶的纹饰线条表现山石的肌理,用汉画像石的构图方式增强画面的叙事性;三是精神内涵,传递莒地人民“勤劳质朴、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春耕图》中对农民劳作的讴歌,《梨花白》中对纯净品格的赞美,这些都是莒文化在当代的艺术化表达。
问:作为扎根莒县的画家,陈俊堂如何平衡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
答:陈俊堂通过“立足传统、扎根地域、关注时代”三个维度平衡传统与当代:他深入研习古代画论与笔墨技法,如范宽的“雨点皴”、倪瓒的“折带皴”,夯实传统基础;他以莒地生活为创作源泉,将家乡的真山真水、民俗风情融入作品,让传统笔墨有了鲜活的“地域性”,如用现代构图表现《浮来山四时图》的时空变化;他关注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色彩与意境上创新,如《莒地草鸡》中融入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梨花白》系列采用极简主义的留白手法,既保留了传统“写意”的精神,又符合当代人对“简洁”“灵动”的审美追求,他常说:“传统不是束缚,而是根基;当代不是跟风,而是回应时代的问题。”这种理念让他的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