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严作为当代国画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山水画创作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承袭宋元山水的磅礴气韵,又融入现代生活的细腻感知,形成了“笔墨当随时代,意境源于生活”的独特艺术风貌,被业内誉为“新文人山水”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生平与艺术道路
王严,1958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与文化底蕴,少年时便随当地画家习画,临摹《芥子园画谱》与宋元山水名迹,打下坚实的笔墨基础,1976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师从陆俨少、方增先等名师,深入理解“南宗笔墨”的雅逸与“北宗丘壑”的雄浑,毕业后,他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选择游历名山大川——黄山之奇险、太行之苍茫、漓江之秀美,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上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江南春晓》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初露锋芒;90年代,他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以“写意江南”系列引发关注;2000年后,担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主持“当代山水画创新”课题研究,逐步形成“浑厚中见灵动、传统中有新意”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与技法特点
王严的山水画以“南北交融、古今贯通”为核心,在笔墨、构图、意境上均有独到之处。
笔墨上,他融合北宋山水的“雄浑壮阔”与南宋山水的“空灵雅致”,善用“披麻皴”“折带皴”表现江南山石的温润,以“斧劈皴”“豆瓣皴”刻画北方山石的刚毅;墨色处理上,讲究“墨分五色”,通过积墨、破墨、泼墨的交替使用,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感,如《溪山清远图》中,远山以淡墨晕染,中景以浓墨勾勒,近景则用焦皴点苔,干湿浓淡间尽显自然生机。
构图上,他打破传统“三远法”的程式化,常采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传统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意境,又融入现代绘画的平面构成意识,使画面更具视觉张力,太行秋色》中,他以俯视视角展现山脉的连绵,同时通过近景松树的倾斜与中景云气的流动,打破构图的对称,形成动与静的对比。
意境上,他强调“情景交融”,既表现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注入主观的情感与哲思,江南的烟雨、北方的雪霁、乡村的炊烟、都市的远山,都成为他表达“天人合一”理念的载体,作品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充满对现实生活的关照。
代表作品解析
王严的代表作品题材广泛,涵盖江南山水、北方雄山、田园小景等,每一幅都体现了他对“传统与创新”的深刻理解。
- 《溪山清远图》(2005年):以江南水乡为背景,远山如黛,中景云雾缭绕,近景溪流潺潺,几间茅屋掩映于竹林间,画家以淡墨勾勒山峦轮廓,用花青轻染远山,赭石点染树叶,营造出“空山新雨后”的清新意境,画面题诗“溪山不厌远,幽意谁能已”,传递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太行秋色》(2012年):取太行山之险峻,主峰以斧劈皴刚劲刻画,山石棱角分明;秋日暖阳下,赭石与朱砂点染的枫叶与墨色山石形成强烈对比,近景松树以焦墨写就,苍劲有力,整幅画气势磅礴又不失细腻,展现了北方山水的雄浑力量。
- 《荷塘清韵》(2018年):为花鸟画代表作,以水墨写荷叶,用没骨法绘荷花,辅以淡彩蜻蜓,荷叶以大笔挥洒,浓淡相间;荷花以淡墨勾勒,花瓣轻盈透明;蜻蜓则以细笔点睛,生动传神,画面清新雅致,体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
王严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对传统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他提出“笔墨为根,生活为源,意境为魂”的创作理念,强调画家需扎根传统、深入生活、追求意境,这一观点影响了一代青年画家,作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他主持“当代山水画创新”课题,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画家;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卢浮宫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多次赴日本、法国、美国等地展出,推动国画艺术的国际传播,他著有《山水画技法解析》《王严画集》等著作,既有对传统技法的归纳,也有对当代创作的思考,为国画理论研究贡献颇多。
王严重要艺术年表(部分)
时间 | 事件 |
---|---|
1976年 |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陆俨少、方增先等名师 |
1985年 | 作品《江南春晓》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
1993年 | 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王严山水画展》 |
2000年 | 担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主持“当代山水画创新”课题研究 |
2010年 | 《溪山清远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
2015年 | 赴法国巴黎举办“中国山水画·王严作品展”,作品《太行秋色》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
2020年 | 出版《王严画集》,收录代表作80幅,被誉为“当代山水画经典” |
FAQs
问:王严的山水画与其他当代画家相比,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点?
答:王严的山水画独特之处在于“传统笔墨与现代意境的深度融合”,他不仅精通宋元以来的传统技法(如披麻皴、积墨法),更注重将现代生活的审美融入创作:在构图上打破传统程式,结合西方透视法增强画面层次感;在题材上既画江南烟雨的柔美,也画北方山水的雄浑,形成“刚柔并济、南北交融”的风格;在意境上强调“情景交融”,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充满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他的作品笔墨语言丰富,墨色层次分明,被评论家称为“可居可游的新文人山水”。
问:王严在创作中如何平衡“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的关系?
答:王严认为“师法古人”是根基,“师法自然”是源泉,二者需辩证统一,他早年花费十余年临摹宋元大家作品,深入理解传统笔墨的规律与美学思想;同时坚持每年深入名山大川写生,积累大量一手素材,记录不同地域山水的形态与神韵,创作时,他先以古法为基础,再根据自然山水的形态和自己的感受进行创新——例如画黄山时,借鉴范宽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厚重,又结合黄山云雾缭绕的特点,用“破墨法”表现云气的流动;画江南水乡时,以马远的“一角构图”为框架,融入现代乡村的元素,使画面既有古意又有新貌,他曾说:“笔墨是古人给的,但画里的山水,必须是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