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前(1915—1998),原名竹清前,江苏苏州人,是20世纪后半叶极具影响力的书画家,以擅画竹、精书法、通诗印而享誉艺坛,他生于江南书画世家,祖父为清代末秀才,擅画兰竹;父亲竹砚亭是苏州知名书画店店主,家中藏有大量历代书画珍品,自幼耳濡目染,竹前七岁临摹《芥子园画谱》,十岁便能独立完成小幅墨竹作品,十二岁时被近代竹画名家吴待秋收为入室弟子,正式开启艺术生涯。
在吴待秋门下,竹前系统学习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技法与审美理念,吴待秋强调“以书入画”,要求他先夯实书法基础,每日临摹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羲之《兰亭序》及文同《墨竹图谱》,三年间楷书、行书、画竹皆得精髓,为体察自然之竹,他常往苏州周边的沧浪亭、留园、天平山等地写生,观察不同季节、天气下竹子的形态——春竹的嫩节新篁,夏竹的浓荫蔽日,秋竹的萧疏挺拔,冬竹的凌霜傲雪,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成为他日后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基石。
30岁后,竹前游历黄山、富春江、峨眉山等地,遍访南北名竹,在黄山,他见过生长于岩缝中的“石竹”,根须盘结于石壁,竹节却依然挺拔;在富春江畔,他观察到雨中竹林的氤氲水汽与风过竹林的摇曳姿态,这些经历让他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竹的程式化表现,将自然之竹的生命力与人文情怀相融合,逐渐形成“清劲挺拔、气韵生动”的个人风貌,其画竹用笔讲究“一波三折”,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线条刚柔并济;墨法则分“五色”,以浓淡干湿表现竹叶的正侧向背,层次分明,意境深远,书法上,他将画竹的“折钗股”“屋漏痕”笔法融入行草,自创“竹体行书”,笔势连绵如竹枝舞动,墨色变化似竹叶摇曳,书画相映成趣。
竹前的代表作品题材以竹为主,兼及兰、石、梅,尤以“晴、雨、风、雪”四竹系列最为著名,1956年创作的《墨竹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中以中锋勾勒竹干,节节分明,如君子之节;侧锋扫出竹叶,聚散有致,浓淡相间,题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既写竹之形,更抒君子之德,1973年所作《风雨竹图》,为赠友人而绘,画面中竹干倾斜,竹叶逆风翻飞,笔法狂放而不失法度,墨色淋漓中见骨力,题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郑板桥的竹石精神与时代风骨相结合,1985年,年逾古稀的竹前创作《新篁清韵》,采用没骨画法,以淡墨渲染竹节与嫩叶,设色清雅,表现春雨后新竹的生机,此作由北京荣宝斋出版发行,成为学习写意竹画的经典范本。
在艺术理念上,竹前主张“画竹必先养竹”,这里的“养”既是对自然之竹的观察,更是对个人品格的锤炼,他认为“竹之性,直、节、虚、劲”,画竹当先立其品,方能笔墨传神,他提出“书画同源,笔墨当随时代”,既坚守文人画的“诗书画印”传统,又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如在构图上打破传统“折枝”式,尝试全景式构图,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在题跋上,将白话文诗意融入书法,使作品更具时代气息,晚年,他将毕生经验归纳于《竹前画谈》一书中,论笔墨、构图、意境,强调“作画要写,不要画;写字要画,不要写”,道出了书画相通的精髓。
竹前不仅艺术成就卓著,更致力于书画传承,他曾任苏州书画院首任院长,创办“竹前画竹培训班”,亲自授课,培养弟子百余人,其中张辛稼、宋文治、宋玉麟等日后均成为当代书画名家,他常说:“竹有千节,我只取其一;艺海无涯,但求薪火相传。”晚年,他将个人收藏的百余幅历代书画珍品及自身作品全部捐赠给苏州博物馆,为家乡文化事业留下宝贵遗产。
以下为竹前艺术风格特征简表:
维度 | 特点描述 |
---|---|
笔法 | 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刚劲中见柔韧,竹节分明,竹叶聚散有法度。 |
墨法 | 浓淡干湿结合,“五色墨”分竹叶阴阳,浓墨为老叶,淡墨为新篁,湿墨显雨露,干墨拟风霜。 |
构图 | 疏密有致,留白巧妙,传统“折枝”与全景式结合,常以石、兰、梅为衬,营造清雅意境。 |
意境 | 清劲挺拔,气韵生动,既承文人画“逸气”,又具自然之“真趣”,以竹喻君子,以画寄情怀。 |
相关问答FAQs
Q:竹前的竹子画与郑板桥的“竹”有何异同?
A:竹前与郑板桥皆以画竹闻名,艺术追求上有诸多共通之处:二者均强调“以书入画”,注重笔墨线条的骨力;均以竹为精神载体,借竹之“气节”“虚心”表达君子品格;构图上都讲究疏密对比,题跋与画面相得益彰,不同之处在于:郑板桥的竹以“奇崛”著称,用“乱石铺街体”题跋,风格狂放不羁,竹叶多呈“个”“介”字组合,形态夸张;竹前的竹则以“清雅”为宗,书法自创“竹体行书”,笔势流畅自然,竹叶形态更贴近自然生长之态,注重表现竹在不同天气下的动态与神韵,整体更显温润含蓄。
Q:竹前在书画创作中如何体现“诗书画印”一体化的理念?
A:竹前将“诗书画印”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创作中四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诗为画魂,每幅画必题自作诗,如《墨竹图》题“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既点明画意,又升华主题;书为画骨,他用“竹体行书”题跋,笔法与画竹笔意相通,线条如竹枝舞动,墨色与画面协调统一;印为画眼,常用“竹前心赏”“江南竹客”“师造化”等闲章,钤印位置考究,或平衡画面,或点睛题跋,使印章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诗书画印”的深度融合,使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具完整的艺术形式,成为传统文人画在当代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