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宁书法植根于传统沃土,融汇时代审美,以鲜明的个人风貌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其书法创作涵盖篆、隶、楷、行、草五体,尤以行草见长,既有对经典的深刻体悟,又有对形式语言的创新探索,形成了“雄强中见灵秀,厚重中显雅逸”的艺术风格。
艺术历程:师古出新,厚积薄发
王宁宁的书法之路始于童年,家学渊源使其自幼临池不辍,少年时系统临习《颜勤礼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楷书经典,打下坚实的笔法基础;青年时期转向行草,深入研读《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三希”,于二王之俊逸、颜鲁公之雄浑、苏黄之奇崛中汲取养分,中年以后,她遍访碑林,临摹《张迁碑》《石门颂》等汉魏碑刻,将碑学的方劲古拙与帖学的流畅婉约相融合,逐渐形成个人面目,其艺术历程呈现出“楷立其骨、行草扬其气、篆隶厚其基”的特点,每一步探索都紧扣“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
艺术风格:五体皆擅,行草尤精
王宁宁的书法以“笔墨当随时代”为旨归,在五体创作中展现出全面修养与独特追求。
(一)篆隶:古拙厚重,金石气韵
其篆书取法《散氏盘》《毛公鼎》,用笔圆中寓方,线条遒劲凝练,结体错落有致,既保留先秦文字的朴拙意象,又融入明清篆书的雅致趣味,隶书则从《曹全碑》的秀逸与《张迁碑》的方劲中提炼笔法,蚕头燕尾处含而不露,波磔挑笔刚柔并济,字形扁方中见欹侧,兼具庙堂之气象与山林之逸气。
(二)楷书:端庄严谨,韵致生动
楷书以欧、颜为根基,兼取赵孟頫之流丽,用笔方圆兼备,结体中宫紧收、外展舒放,笔画间既有“颜筋柳骨”的力度,又通过牵丝引带增添灵动,其小楷尤为精妙,如《心经》册页,在蝇头小字中见大千气象,点画精到而不板滞,结字匀称而富于变化,展现出“静中寓动”的审美境界。
(三)行草:雄秀兼备,气脉贯通
行草是王宁宁书法最具辨识度的领域,她以二王为“筋”,以米芾为“骨”,融合王铎的连绵与林散之的淡逸,用笔“提按转折,皆由心造”:时而如“高山坠石”,顿挫沉雄;时而如“行云流水”,畅达飘逸,其结体打破常规,或“大鹏展翅”般开张,或“惊蛇入草”般紧凑,通过虚实对比、疏密变化形成强烈的视觉节奏,章法上,她擅长“行气贯通”,单字独立而笔意相连,整幅作品如“乱石铺街”,看似散漫实则气脉凝聚,呈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表:王宁宁书法五体风格特征对照
|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体特征 | 代表作品 |
|----------|--------------------|--------------------|----------------------|
| 篆书 | 圆中寓方,遒劲凝练 | 错落有致,朴拙自然 | 《石鼓文临创》 |
| 隶书 | 蚕头燕尾,刚柔并济 | 扁方欲侧,金石气韵 | 《张迁碑临创》 |
| 楷书 | 方圆兼备,精到生动 | 中宫紧收,外展舒放 | 《朱子家训》楷书册页 |
| 行书 | 提按转折,畅达飘逸 | 欲正相生,虚实相生 | 《兰亭集句》行卷 |
| 草书 | 连绵飞动,节奏分明 | 简化笔画,气脉贯通 | 《古诗四首》草书轴 |
创作理念:文心墨韵,以书载道
王宁宁始终强调“书为心画”,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精神与个人情感的载体,她提出“植根传统,拥抱时代,抒写性灵”的创作主张:深入研习《书法美学》《书谱》等理论,以“古法”为根基,强调“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关注当代审美需求,在作品中融入构成意识、色彩观念等现代元素,如尝试朱砂、泥金等特殊材料创作,或通过拼接、装帧形式丰富视觉层次,让传统书法焕发时代活力。
她注重“字外功夫”,将文学、哲学修养融入创作,其书写内容多为古典诗词、经典文句,通过笔墨的浓淡枯湿、字形的大小欲侧,传达诗文意境,如书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以雄浑的行草表现“大江东去”的豪迈;书写陶渊明《归园田居》时,则以淡雅的楷书传递“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实现“书文一体,文墨相生”的艺术效果。
社会影响: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作为当代书法艺术的传承者与推广者,王宁宁的艺术成就与教育贡献相得益彰,她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多所高校书法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书法教育与创作研究,主张“技道并重”:教学中既强调笔法、字法等基本功训练,又注重引导学生体悟传统文化内涵,培养“会写字、懂书法、有文化”的综合素养,其主编的《书法基础教程》《青少年书法临摹指南》等教材,被多所学校采用,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她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通过“书法进校园”“文化下乡”等活动,将艺术惠及大众;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王宁宁的书法实践证明,传统艺术在当代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以敬畏之心传承,以创新之志开拓。
相关问答FAQs
问:王宁宁书法的“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王宁宁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用笔上,将碑学的方劲、拙厚与帖学的圆转、流畅相结合,如行草中既有碑刻的斩钉截铁,又有帖学的牵丝引带;二是结体上,吸收碑书的不规则与帖书的严谨性,打破平正格局,在欲侧中求平衡;三是墨法上,借鉴碑刻的浓重枯涩与帖书的润泽变化,通过墨色浓淡、干湿对比增强层次感,这种融合既保留了碑的骨力与帖的韵致,又形成了雄秀兼备的个人风格。
问:初学者学习王宁宁书法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答:初学者可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先专后博”,先选择其一种书体(如行书或楷书)集中临摹,掌握基本笔法与结体规律,再涉猎其他书体;二是“重神轻形”,初期可重点临摹其作品的章法、气韵,而非简单模仿字形,理解“笔墨随心意”的创作理念;三是“字外求字”,结合其理论文章与创作谈,学习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学与美学修养,避免陷入“为技法而技法”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