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栗(1089—1127),字文缜,北宋末年河南仙井(今河南南阳)人,政和五年(1115年)状元,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靖康之变中以身殉国的忠烈之士,其书法艺术虽因历史动荡传世作品稀少,但在宋代书法史上仍具独特价值,既有宋代尚意书风的洒脱,又具士人书法的刚正之气,堪称“以人传书”的典范。
何栗书法的师承与时代背景
北宋书法以“尚意”为核心,突破唐代法度束缚,强调个人情性与学问修养的融合,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四家”以降,士人书法逐渐形成“学问、才情、气节”三位一体的审美标准,何栗成长于这一文化鼎盛时期,其书法深受时代风气影响,同时结合个人品格与经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据史料记载,何栗少时即以文章书法闻名,早年师法欧阳询、褚遂良的楷书,取其端庄严谨;后转习行书,受苏轼、黄庭坚影响,追求笔意流动与气韵贯通,但与苏、黄“尚意”中的疏放不同,何栗书法更添一股刚毅之气,这与其官员身份与忠烈品格密不可分,南宋《宣和书谱》虽未单列何栗,但在《宋代书家》中提及“何栗楷法劲挺,行笔清劲,有晋人风骨”,可见时人对其书法的认可。
何栗书法的艺术特色
何栗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风格可概括为“劲健中见雅逸,端庄中含流动”,具体体现在用笔、结体、气韵三个方面。
用笔:瘦硬劲挺,方圆兼备
何栗用笔以“瘦劲”为显著特征,取法欧阳询的险峻与褚遂良的清丽,但摒弃了欧体的过于险峭与褚体的柔媚,形成“如刀斫斧削,却无刚狠之态”的独特笔触,其楷书笔力内敛,横画起笔多藏锋,行笔干净利落,收笔顿挫分明,如《上清储祥宫碑》(传)中“天”“地”等字,横画末端似“折钗股”,含蓄而富有弹性;行书则融入苏、黄的笔意,牵丝引带自然,如《致御前降割省部状》(残卷)中的“之”“也”等字,笔势连绵却不失法度,既有“屋漏痕”的圆转,又有“锥画沙”的遒劲。
结体:紧敛端严,奇正相生
结体上,何栗书法以“紧敛”为主,字形多呈长方形,中宫收紧,笔画向四周辐射,形成“密不透风却疏可走马”的对比,如楷书“忠”“烈”等字,竖画直贯而下,左右结构对称而富有变化,既具唐楷的法度,又打破板滞,于平正中见险绝,行书结体则更为灵活,单字欹正相依,如《致友人札》中“山”“水”二字,左低右高,却因笔势呼应而平衡,体现出“既知险绝,复归平正”的成熟境界。
气韵:刚正清逸,书如其人
何栗书法最可贵之处在于“气韵”,作为靖康忠臣,他一生以“忠义”自持,其书法亦如其人,无纤弱之气,无谄媚之态,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刚正不阿的风骨,南宋遗民刘辰翁评其书“笔笔如铁,字字含悲”,正是对其书法气韵的精准概括,这种“以人传书”的特质,使何栗书法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成为宋代士人精神气节的物化象征。
传世作品与书法史地位
何栗传世书法极为罕见,因靖康之变后战乱频仍,其作品多散佚,目前可考的传世作品有:
- 《致御前降割省部状》残卷:行书,纸本,纵26.8厘米,横1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为何栗在靖康年间处理军国文书时的手稿,笔势急促而不乱,结体紧凑而严谨,是研究其行书风格的实物资料。
- 《上清储祥宫碑》:楷书,碑刻原石已佚,拓本存世,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碑为政和年间何栗所书,笔法精严,端庄遒劲,是何栗楷书的代表作。
- 《致友人札》:行书,纸本,纵24.5厘米,横32厘米,私人收藏,此札笔法流畅,气韵生动,可见其日常书法的随意与自然。
作品名称 | 书体 | 收藏地 | 艺术价值 |
---|---|---|---|
《致御前降割省部状》 | 行书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反映靖康年间历史背景,笔势急促中见法度,是研究何栗行书的核心实物。 |
《上清储祥宫碑》 | 楷书 | 河南博物院 | 体现何栗楷书“劲健端严”的风格,为宋代官楷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致友人札》 | 行书 | 私人收藏 | 展现日常书法的自然与流畅,是何栗“以人传书”品格的生动体现。 |
在书法史上,何栗虽未列入“宋四家”,但其书法融合了唐法与宋意,既有传统功力,又具个人风骨,为宋代“尚意”书风增添了“刚正”一脉,其忠烈品格与书法艺术的结合,也为后世“书品即人品”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典型案例。
何栗书法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何栗书法的“劲健”笔法与“正大”气象,对纠正时下书法创作中的“媚俗”“纤弱”之风具有启示意义,其“以人传书”的特质,更提醒书者:书法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人格、学问与修养的综合体现,正如何栗以忠烈之名传世,其书法亦因刚正之气而历久弥新。
相关问答FAQs
问:何栗书法与“宋四家”的书法风格有何不同?
答:何栗书法与“宋四家”同属宋代“尚意”书风,但侧重点不同,苏轼书法追求“天真烂漫”,黄庭坚尚“长枪大戟”的纵横之势,米芾则以“风樯阵马”的迅疾见长;而何栗书法更注重“劲健”与“端庄”,笔法上融合唐楷的严谨与宋意的洒脱,少了苏、黄的疏放,多了几分刚正之气,体现了士人书法的“守正”特质。
问:为何何栗传世书法作品稀少?这与他的历史经历有何关联?
答:何栗传世作品稀少主要因靖康之变(1127年)的战乱,北宋灭亡时,金人大肆掳掠宫廷文物,何栗作为重要官员,其作品多被毁或散佚,加之他殉国时年仅39岁,创作生涯较短,作品存量本就有限,南宋时期书坛更推崇苏、黄、米、蔡等大家,何栗书法因政治因素与历史断层,未能得到系统整理与广泛传播,导致传世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