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七石,本名李明远,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李可染、周思聪等艺术大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画作品以“笔力雄浑、意境空灵”著称,被誉为“当代书画融合创新的探索者”,七石的艺术之路,既扎根于传统笔墨的深厚底蕴,又勇于突破时代审美藩篱,在书法与绘画的双轨探索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艺术风格:融古铸今,书画同源
七石的书画创作,始终以“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互为滋养,在书法领域,他五体兼修,尤擅行草与篆书,其行草取法二王之飘逸、怀素之狂放,用笔刚柔并济,结体疏密有致,既有“屋漏痕”的苍茫古意,又具“锥画沙”的劲健骨力,如2021年创作的《心经长卷》,以行草写就,300余字一气呵成,线条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相宜,将佛经的空灵与书法的韵律完美融合,篆书则上溯商周金文,下涉清代邓石如,结体方正严谨,用笔中锋含蓄,线条圆劲如铁,尽显古朴典雅之气。
绘画方面,七石以山水画为宗,兼及花鸟、人物,其山水画早年研习北宋范宽的雄浑、元代倪瓒的简淡,后融入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技法,形成“密可透风,疏能走马”的独特构图,他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深入泰山、黄山、黄河等名山大川写生,将自然之景与主观情思相结合,画面既有北方山水的磅礴气势,又有江南水烟的温润灵动,代表作《泰山烟云》以积墨法层层渲染,山石肌理清晰,云雾缭绕其间,近景松柏苍劲,远景峰峦如聚,墨色由浓至淡,层次分明,展现出“会当凌绝顶”的壮阔意境,花鸟画则受徐渭、八大山人影响,用笔简练,墨色酣畅,以寥寥数笔勾勒花鸟形态,或清雅如荷塘月色,或野逸如寒梅傲雪,传达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以下为七石艺术风格核心要素概览:
| 类别 | 风格特点 | 代表技法 | 常用题材 |
|----------------|----------------------------------------------------------------------------|--------------------------|--------------------------|
| 书法 | 行草飘逸狂放、篆书古朴典雅,笔力遒劲,墨色层次丰富 | 屋漏痕、锥画沙、飞白笔 | 经文、诗词、名言警句 |
| 山水画 | 融南北宗之长,构图疏密有致,气势磅礴而意境空灵 | 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 | 泰山、黄山、黄河、江南水乡 |
| 花鸟画 | 笔墨简练生动,形神兼备,兼具文人画的雅致与野逸之气 | 写意法、没骨法 | 荷花、梅花、松柏、飞禽 |
艺术理念:笔墨当随时代,写心为上
七石始终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认为传统书画不应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应是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活态文化,他强调“写心”,即通过笔墨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而非单纯对技法的复制,在他看来,书法的“线”与绘画的“形”本质上是情感的载体,每一笔都应蕴含创作者的生命体验。
为打破书画艺术的边界,七石进行了诸多跨界尝试:他将书法的“飞白”技法融入山水画的皴法,使山石肌理兼具笔墨的节奏与质感;在绘画题款时,常以自作诗文入书,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强化作品的叙事性与文化内涵;甚至将现代构成意识引入传统构图,如《都市山韵》系列,以高楼大厦为“山”,车水马龙为“水”,用传统水墨语言表现当代都市景观,引发观者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
七石十分重视书画的普及教育,他创办“七石书画工作室”,亲自授课,主张“先立品,后学艺”,强调艺术家的人格修养与技艺提升同等重要,工作室学员中,既有专业书画从业者,也有普通爱好者,他鼓励每个人在笔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让书画艺术真正走进生活。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七石的艺术创作丰硕,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书法展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画院等机构收藏,多幅作品被作为国礼赠予外国政要与文化交流机构。
- 《泰山烟云》(2020年):此作是七石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以泰山为题材,采用高远构图,近景以浓墨勾勒松柏的枝干,中景以积墨法层层渲染山体,远景以淡墨晕染云雾,形成“实—虚—实”的视觉节奏,画面中,泰山的雄浑与云雾的缥缈相互映衬,既体现了对传统山水画“三远法”的继承,又通过墨色的现代处理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该作获2021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 《黄河颂》(2019年):一幅融合书法与绘画的创新之作,画面主体为黄河奔腾的景象,以大写意泼墨法表现黄河的汹涌澎湃,书法则以狂草形式在画面中题写“黄河颂”三字,字体如惊涛骇浪,与画面内容浑然一体,七石通过“以书入画,以画写书”的手法,将黄河的“形”与中华民族的“魂”紧密结合,传达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 《心经长卷》(2021年):书法代表作,全长8米,以行草书写《心经》全文,七石在创作中融入禅意,笔势时而舒缓如流水,时而顿挫如磐石,墨色由浓转淡,再到枯笔飞白,形成“气韵生动”的节奏感,长卷末钤“七石心印”篆书印章,与整体风格协调统一,展现出“书为心画”的艺术境界。
社会影响与文化贡献
作为当代书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七石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传统书画的表现形式,更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当代传播,他多次赴欧美、东南亚等地举办展览,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书画的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他参与“书画进校园”“文化扶贫”等公益活动,捐赠作品数百幅,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七石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筋骨,又有时代的血肉”,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以创新精神回应了时代命题,为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正如他常说的:“笔墨是古人的,但情感是自己的;传统是根脉,但创新是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七石的书画作品中,为何他的山水画特别强调“意境”的营造?
A1:七石的山水画强调“意境”营造,主要源于他对传统美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他认为,山水画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在创作中,他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写生积累素材,再以笔墨提炼升华,将自然之“景”转化为心中之“境”,泰山烟云》中,他通过云雾的流动与山石的沉稳对比,营造出“可望而不可即”的空灵意境,既表达了对泰山的敬畏,也暗含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受禅宗思想影响,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认为“意境”是引发观者共鸣的关键,因此作品中常留白,给予观者想象空间。
Q2:七石的书法与绘画在技法上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2:是的,七石的书法与绘画在技法上存在深刻的相互影响,这正是他“书画同源”理念的实践体现,他将书法的用笔融入绘画:行草的“飞白”笔法用于山水画的皴擦,使山石线条既有力度又有节奏感;篆书的圆劲笔法勾勒花鸟的轮廓,赋予对象浑厚典雅的气质,黄河颂》中,黄河的波纹以草书的连笔写就,如行云流水,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绘画的构图与墨色也反哺书法:绘画中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构图理念,被用于书法的章法布局,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虚实对比;绘画中的“墨分五色”技法,则丰富了他书法的墨色层次,如《心经长卷》中,墨色从浓黑到淡灰再到枯白,如同一幅水墨画的韵律变化,增强了书法的视觉感染力,这种“以书入画,以画写书”的互动,使他的书画作品形成了统一而独特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