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赛后感
当最后一笔落下,宣纸上的墨迹还未干透,赛场里此起彼伏的收拾笔墨声像潮水般漫过来时,我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初见比赛通知时的自己——那时握着毛笔的手心总冒汗,连“永”字的点都写得像颗颤抖的墨点,如今却能对着一张完整的作品,说出“这里的飞白太刻意”“墨色层次不够”这样的话来,这场市级青年书法大赛于我而言,从来不是一张奖状那么简单,它更像一场漫长的修行,让我在笔墨的浓淡干湿里,照见了自己的热爱与不足,也触摸到了书法艺术更深层的温度。
比赛前的准备,是一场与自己的“较劲”,从决定参赛那天起,我的生活被墨香填满,清晨六点的书房,台灯下摊开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边角已经磨得发毛;傍晚下班后,别人在刷短视频,我却在反复琢磨颜真卿《多宝塔碑》里“宝”字的竖画该如何藏锋起笔,桌角的毛笔从狼毫兼毫换了一圈,宣纸废纸堆成了小山,连梦里都在写“之”字的捺画,生怕写不好那个飘逸的弧度,为了弄懂“章法布局”这个抽象的概念,我特意把王羲之《兰亭序》的高清打印出来,用红笔标出字与字、行与行的间距,甚至用尺子量过每行的倾斜角度,才发现原来“行气贯通”不是玄乎的说法,而是靠每个字的揖让呼应、墨色的浓淡变化共同撑起来的,那段日子,手指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可每当看到自己临的字逐渐贴近原帖的神采,心里就像揣了团火,再累都觉得值。
比赛当天,赛场里的空气仿佛都凝着墨香,一百多张书桌排开,每个选手都在自己的方寸之地“造境”——有人屏息凝神,笔尖在纸上走出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有人偶尔抬头,眼神掠过别人的作品又迅速收回,带着几分试探与紧张,我抽到的题目是“厚德载物”,四个大字既要写出端庄厚重,又不能显得呆板,铺开宣纸时,手心又开始冒汗,深吸几口气,想起老师说的“意在笔先”,先在心里把每个字的结构过了一遍:左边的“士”横画要短,给右边的“用”留空间;“物”字的“牛”旁竖画要直,像支柱般撑起整个字的骨架,写到“德”字的“心”底时,我特意放慢速度,让最后一笔的钩画带着微微的弧度,像藏着一份温柔,墨色上,我用了浓淡相间的变化,“厚”字的横画用浓墨显分量,“物”字的撇捺用淡墨求灵动,写完最后一笔,抬头看见墙上的时钟已经过去两小时,长舒一口气,看着纸上那四个略带稚气却笔笔扎实的字,忽然觉得所有的紧张都化成了踏实。
评委点评环节,是最让我“扎心”也最“涨见识”的时刻,我的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但评委老师指着“厚”字的竖画说:“这个竖画太直了,像根木棍,颜体的竖画本应有‘屋漏痕’的意趣,带着自然的曲度,显得更有生命力。”又指着“物”字的点画说:“点画要‘如高峰坠石’,有重量感,你这几点写得有点轻飘,像飘在纸面上。”我低着头,脸颊发烫,却听得格外认真——原来过去半年,我一直停留在“写对”的阶段,却忽略了书法的灵魂是“写活”,旁边一位获二等奖的选手作品是行书,笔法灵动,章法疏朗,评委老师说他的字“有书卷气,但个别笔画的使转不够自然,少了些‘锥画沙’的涩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书法比赛从来不是“比谁更像古人”,而是比谁更懂古人的“笔法之妙、意境之深”,再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赛后和几位参赛者交流,更让我看到了书法世界的广阔,一位写甲骨文的大哥,为了研究“水”字的演变,跑了好几次博物馆,把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秦代小篆里的“水”字都临摹了一遍,他说:“书法不是抄字,是和古人对话,每个字背后都有故事。”一位写瘦金体的小姐姐,每天坚持练习两个小时,连吃饭时都在用筷子比划横画的斜度,她说:“喜欢的事,就要做到极致。”这些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书法爱好者,让我想起《兰亭序》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场景——原来千年之后,我们对笔墨的热爱从未改变,这种热爱,让素不相识的人因一笔一画而相连,让古老的艺术在当代依然鲜活。
如今比赛已经过去一个月,我的书桌依然摆着那叠参赛作品,旁边放着评委的评语笔记,我开始尝试在楷书的基础上融入行书的笔意,写“厚德载物”时,会让“德”字的横画多一些牵丝,显得更流动;临《兰亭序》时,不再追求每个字都像,而是学着体会王羲之“行云流水”的节奏感,手指的茧子还在,但握笔时不再颤抖,因为我知道,书法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比赛只是路上的一个驿站,真正重要的是,在笔墨中找到与自己、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方式,就像那支用了半年的狼毫笔,笔锋虽已有些磨损,却能写出更温润的线条——或许这就是成长:在热爱中沉淀,在不足中精进,让每一笔,都向着心中的“好字”更近一步。
相关问答FAQs
Q1:比赛后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短期内难以改进,如何保持练习的动力?
A:保持动力可以从“小目标”和“小确幸”入手,不要总盯着“改进不足”,而是把大目标拆解成小任务,本周练好‘横画’的起笔”“每天临摹3个相同的字,对比进步”,每次练习后,用手机拍下作品,和一周前的对比,哪怕只有一点进步(比如笔画更稳了、墨色更匀了),都是“小确幸”,多参加书法社群或线下交流活动,看别人练习的过程,听别人的感悟,你会发现“不足”是每个练习者的常态,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尝试写一些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短句,把书法和生活结合,比如写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挂在书房,让练习更有温度和意义。
Q2:比赛中紧张导致发挥失常,如何调整心态应对正式场合?
A:紧张主要是因为“怕出错”和“求完美”,可以试试“专注过程法”,赛前一周,模拟比赛场景:设定时间、用同样的纸张和笔墨,像正式比赛一样书写,结束后不评判好坏,只记录“哪里写得很顺”“哪里卡住了”,反复几次,让大脑适应“比赛节奏”,降低对结果的焦虑,比赛时,把注意力从“我要写好”转到“我要享受这个过程”:感受笔尖与纸的摩擦、墨色的晕染、呼吸的节奏,就像平时练习一样,遇到写错的笔画,不要慌,书法讲究“错中求趣”,有时一个“失误”反而能写出意外效果,评委看的是整体感觉,不是每个笔画都完美,只要你笔笔用心,就能传递出对书法的热爱,这才是最打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