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赵恩鹏,196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专职画家、山东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他以山水画创作为核心,兼擅花鸟、人物,作品以“笔墨当随时代”为旨归,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意识与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苍茫浑厚、灵秀生动的独特艺术风貌,被誉为“当代齐鲁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艺术历程:从传统根基到个性彰显
赵恩鹏的艺术之路始于童年,父亲作为业余书法爱好者,常在家中挥毫泼墨,幼年的他耳濡目染,对毛笔的提按转折产生浓厚兴趣,小学时,他的画作便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造型能力,被美术老师推荐加入校兴趣小组,系统学习素描与色彩,1983年,他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于希宁、张志民、郭志光等艺术大家,系统研习传统笔墨技法与画论,在校期间,他不仅临摹了大量宋元山水画经典,如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更深入泰山、崂山、沂蒙山等地写生,将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付诸实践。
1990年毕业后,赵恩鹏进入山东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此后的十年间,他遍游名山大川,从黄山的奇绝到华山的险峻,从桂林的清秀到西北的苍茫,在自然中汲取灵感,他尤其注重对北方山水的体悟,认为齐鲁大地的山川“既有五岳之雄,兼得江南之秀”,这种地域特质逐渐成为他创作的底色,2000年后,他的艺术风格进入成熟期,开始有意识地将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语言与中国画的线条、墨韵相结合,探索“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的融合之道”,其作品先后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山东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艺术风格:苍茫浑厚中的灵秀之气
赵恩鹏的山水画以“写意”为精神内核,在笔墨语言上追求“厚重而不失灵动,苍劲而富有韵律”,他善于运用积墨、破墨、泼墨等多种技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营造出山川的层次与质感,其笔下的山石多采用“解索皴”“披麻皴”的变体,线条刚劲中含柔韧,既显山石的嶙峋刚毅,又不失自然的生机;树木则以“点染”为主,松柏的苍劲、杨柳的婆娑、杂木的繁茂,皆以简练的笔触概括,疏密有致,意趣盎然。
在构图上,赵恩鹏打破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局限,常采用“高远与平远结合”“全景与特写穿插”的视角,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与视觉冲击力,如作品《泰山朝晖》,以巍峨的主峰为视觉中心,近景的苍松与中景的流云形成虚实对比,远景的旭日则以朱砂点染,在墨色基调中点亮一抹亮色,既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又传递出“登天壮观天地间”的豪迈情怀,而在《秋山问道》中,他以平远构图展现秋山的宁静,山脚下的小桥、茅屋、行人与远处的层峦叠嶂遥相呼应,墨色以赭石、花青为主,营造出“秋山红叶醉,幽径听松风”的诗意氛围。
值得关注的是,赵恩鹏的创作始终扎根于齐鲁文化,他笔下的黄河不再是奔腾咆哮的符号,而是“母亲河”的温情与厚重,如《黄河故道》系列,以粗犷的线条勾勒河道的蜿蜒,用淡墨渲染两岸的沙丘,间或点缀几株红柳,在苍茫中透出生命的坚韧;沂蒙山区的田园风光也是他反复表现的题材,《沂蒙新绿》中,梯田的曲线与山峦的轮廓融为一体,绿色与赭色的碰撞,既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生机,又保留了乡土气息的质朴。
以下为赵恩鹏艺术风格核心要素的简要梳理:
风格维度 | 具体表现 |
---|---|
笔墨技法 | 以积墨、破墨为主,融合“解索皴”“披麻皴”的变体,线条刚劲柔韧,墨色层次丰富。 |
构图特点 | 打破传统“三远法”,结合高远、平远视角,注重虚实对比与空间张力。 |
题材偏好 | 以齐鲁山水为核心,涵盖泰山、黄河、沂蒙山等,兼及花鸟、人物,强调地域文化特色。 |
美学追求 | “苍茫浑厚中见灵秀”,追求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传递“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赵恩鹏的代表作品涵盖多个主题系列,泰山系列”“黄河系列”“沂蒙山系列”最具代表性。
- 《泰山朝晖》(2017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传统笔墨表现泰山的雄伟,融入现代色彩构成,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画面中,旭日初升,云海翻腾,苍松挺立于山巅,既有“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又蕴含“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生机。
- 《黄河故道》(2019年):获“山东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以长卷形式展现黄河下游的沧桑与变迁,作品采用俯视视角,河道如巨龙蜿蜒,两岸沙丘、村落、树木点缀其间,墨色由浓转淡,象征黄河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辽阔。
- 《沂蒙新绿》(2020年):入选“新时代新画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以明快的色调表现沂蒙山区的生态之美,梯田、水库、新居等现代元素与传统山水语言结合,展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齐鲁大地的崭新面貌。
除了创作,赵恩鹏还致力于艺术教育与传播,他担任山东艺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培养了大量青年画家;多次在济南、北京、广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进行艺术交流,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国际传播,其出版有《赵恩鹏山水画集》《齐鲁山水画技法研究》等专著,发表论文《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型》《地域文化与山水画创作》数十篇,为当代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问答FAQs
问:赵恩鹏的山水画与传统的齐鲁画派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赵恩鹏的山水画深植于齐鲁画派的传统,继承了“以书入画”“气韵生动”的美学理念,注重笔墨的书写性与意境的营造,这与于希宁、黑伯龙等前辈画家的艺术主张一脉相承,区别在于,他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绘画的构成意识与色彩观念,突破了齐鲁画派早期偏重写实的风格,更加强调画面的形式美与情感表达,他在表现泰山时,不仅描绘其自然形态,更通过夸张的线条与主观的色彩,传递出对齐鲁文化的精神认同,使传统题材具有了当代审美意义。
问:赵恩鹏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赵恩鹏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生命力”,在创作中,他首先以传统笔墨为“体”,坚持临摹经典,深入理解“六法论”“十八描”等传统技法,确保作品的文化底蕴;以现代审美为“用”,从西方绘画、当代艺术中汲取灵感,如借鉴光影效果增强空间感,运用平面构成优化画面布局,同时结合时代主题,如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拓展山水画的表现内容,他强调“笔墨随时代”,反对为创新而创新,主张在传统笔墨的框架内进行“有限度的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貌”,最终实现“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