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画家李卫,1992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浸润于江南水乡的温润与文人画的氤氲之中,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当代青年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以“传统媒介的当代转译”为核心,在水墨、油画、综合材料等多领域探索,试图在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表达之间搭建桥梁,形成独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
李卫的艺术风格经历了从“技法的深耕”到“观念的觉醒”的蜕变,大学期间,他系统研习宋代山水画的“三远法”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光影技法,曾临摹范宽《溪山行旅图》数十遍,对笔墨的骨力与色彩的层次有扎实把控,2015年毕业后,他拒绝陷入传统摹古或简单西化的窠臼,开始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的生存经验:城市化的钢筋丛林、个体在数字时代的疏离感、自然与工业的冲突等,其早期作品《生长的秩序》(2017)以水墨为基底,用细密的线条勾勒出城市建筑的轮廓,线条间穿插泼墨般的色块,如同血脉与肿瘤的共生,隐喻现代文明中发展与破坏的悖论,这一系列作品让他初获关注,被评论家称为“用古典笔法画当代焦虑”的探索者。
近年来,李卫的创作进一步突破媒介边界,形成“多层叙事”的独特风格,在代表作《城市褶皱》(2022)中,他采用亚麻布、宣纸、工业涂料、现成物品(如废弃电路板、塑料碎片)等综合材料,先在画布上叠加多层宣纸与水墨,形成斑驳的“基底”,再以油画颜料绘制城市天际线,最后用丙烯勾勒出微小的人形——这些人物或蜷缩于窗台,或悬浮于空中,眼神空洞却姿态倔强,技法上,他将水墨的“留白”与油画的“厚涂”结合,使画面既有东方的空灵,又有西方的厚重;内容上,通过“自然肌理”(宣纸的纤维)与“工业符号”(电路板的纹路)的碰撞,探讨人类在科技与自然夹缝中的生存状态,该作品在2023年“青年艺术100”展览中引发热议,被某美术馆收藏,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架上绘画,李卫还热衷于公共艺术与社会实践,2021年,他发起“艺绘乡村”项目,在浙江丽水的古村落中,以当地村民的生活场景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壁画与装置艺术,晒秋图》将传统农具(竹筛、谷仓)与霓虹灯管结合,在黄昏时分亮起,金黄的谷粒与蓝紫的灯光交织,既保留了农耕文明的记忆,又赋予其当代活力,他认为,艺术不应局限于美术馆,“真正的创作根植于土地与人的联结”。
李卫创作年表(部分)
| 年份 | 作品名称 | 媒介材料 | 主题解读 |
|------------|------------------|-------------------------|------------------------------|
| 2017 | 《生长的秩序》 | 水墨、宣纸 | 城市发展与生态焦虑的共生 |
| 2020 | 《数字山水》 | 数码绘画、水墨打印 | 虚拟时代对“自然”概念的解构 |
| 2022 | 《城市褶皱》 | 亚麻布、宣纸、工业涂料 | 个体在工业文明中的生存困境 |
| 2023 | 《晒秋图》 | 壁画、农具、霓虹灯 | 传统乡村的当代转译 |
李卫的艺术理念可概括为“在破立之间寻找平衡”,他曾说:“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基因库;当代不是口号,而是对时代的回应。”他拒绝将东西方艺术对立,而是尝试让水墨的“气韵生动”与油画的“叙事性”对话,让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与当代社会的“个体经验”碰撞,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作品中,也反映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外聘教师,他鼓励学生“先扎根传统,再打破边界”,强调“技法是基础,观念是灵魂”。
对于未来,李卫计划启动“时间之痕”系列,通过记录不同代际人群的生活痕迹,探讨时间对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塑造,他始终相信,青年艺术家的责任不仅是创作,更是用艺术搭建沟通的桥梁,“让观者在画面中看见自己,也看见时代”。
FAQs
Q1:李卫的创作为何常融合水墨与油画等不同媒介?
A1:李卫认为,水墨与油画并非对立的体系,而是承载不同文化基因的“语言”,水墨的“写意”与“留白”能传递东方哲学中的空灵与含蓄,油画的“写实”与“肌理”则能强化当代生活的质感与冲突,通过媒介融合,他试图打破东西方艺术的边界,构建一种既能扎根传统、又能回应时代的“当代东方美学”。
Q2:如何看待李卫作品中的“社会议题”与“个人表达”的关系?
A2:李卫的创作始终以“个人经验”为起点,以“社会议题”为延伸,城市褶皱》中的人物形象,源于他北漂时对都市孤独的体验;《晒秋图》的灵感,则来自童年时在乡村观察奶奶晒谷的记忆,他反对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个人化的视觉语言,让观众在审美体验中自然联想到更广阔的社会议题,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