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保军,1975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中,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常以笔墨为邻,耳濡目染间,他对书画的热爱悄然萌芽,6岁起临摹《玄秘塔碑》,12岁习画《芥子园画谱》,童子功的扎实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埋下伏笔,2001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著名花鸟画家郭怡孮先生,系统研习传统笔墨与现代造型,艺术视野得以极大拓展,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京闯荡,而是回到家乡,在千佛山下的画室里潜心创作,同时投身书画教育,形成了“以古为新、以书入画、以情动人”的独特艺术风貌。
在艺术风格上,保军擅长大写意花鸟与行草书法,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他的书法取法“二王”的飘逸与怀素的狂放,又融入碑学的雄浑,线条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既见晋人的风骨,又具当代的张力,所作行草,往往笔势连绵,一气呵成,字形大小错落,墨色浓枯相间,字里行间流淌着生命的节奏感,绘画方面,他专攻梅兰竹菊与荷花,尤爱荷花之“出淤泥而不染”,他的荷,不拘泥于形似,而是以书入画,用篆书的圆劲勾勒荷梗,以草书的飞白扫出荷叶,再以淡墨晕染花瓣,寥寥数笔,便将荷花的清雅与傲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兰草,叶如剑戟,花若幽兰,在简练中见风骨;他的墨竹,一枝一叶皆含书法笔意,挺拔中带着韧性,仿佛能听见风过竹林的沙沙声。
保军的艺术创作,始终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在传承中寻求突破,他反对因循守旧,主张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为了画好荷花,他曾清晨蹲守在荷塘边,观察荷叶上的露珠如何滚动,花瓣在晨雾中的朦胧姿态;为了表现兰草的野趣,他多次深入泰山、崂山的深山,记录不同环境下兰草的生长状态,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充满鲜活的当代气息,他的代表作《荷塘清趣》,曾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画面中,荷叶以大笔泼墨挥就,浓淡干湿变化丰富,荷花则以淡墨勾勒,花瓣尖端微染胭脂,两只水鸟立于荷梗之上,神态灵动,整幅作品构图饱满,意境空灵,既传承了八大山人的简练,又融入了现代构成的张力,观者仿佛能闻到荷塘的清香,感受到夏日午后的宁静。
除了艺术创作,保军还热心于书画教育与社会公益,他创办的“墨耕书院”已培养学员千余人,从孩童到成人,不同年龄段的学员都能在他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他常说:“书画不仅是技艺,更是修心的法门。”教学中,他强调“先立品格,后学笔墨”,要求学员从临摹经典入手,同时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疫情期间,他通过网络公益课免费教授书画,并组织学员创作抗疫主题作品,捐赠给社区和医院,他还积极参与“书画下乡”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画作品和教材,用笔墨传递温暖与希望。
为更清晰地展现保军的艺术历程,以下为其重要艺术年表概览:
年份 | 重要事件 |
---|---|
1993年 | 随祖父临习《玄秘塔碑》,开始系统学习书法 |
2001年 |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郭怡孮先生 |
2005年 | 作品《竹石图》入选“山东省青年美展” |
2010年 | 在济南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引起业内关注 |
2015年 | 作品《荷塘清趣》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 |
2020年 | 创办“墨耕书院”,投身书画教育 |
2022年 | 获“山东省优秀书画家”称号,作品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 |
保军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传承与创新并行的道路,他以笔墨为语言,以生活为源泉,在方寸纸间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的风骨,又有当代艺术家的活力,正如他常说的:“书画如人生,需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方能见真章。”在浮躁的当下,保军用他的坚守与热爱,为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FAQs
问:保军的书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是什么?为什么?
答:保军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是荷花与兰草,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契合他淡泊名利、潜心艺术的人生态度;兰草则以其清幽雅致,体现了他对文人画“以物寄情”传统的传承,在艺术表现上,他通过书法用笔入画,将荷花的灵动与兰草的风骨融入笔墨,使题材与形式高度统一,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问:作为书画教育者,保军对初学者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答:保军对初学者的建议可概括为“三先三后”:先学书法,后学绘画,认为“书画同源”,扎实的书法功底是绘画笔墨的基础;先临经典,后创新意,强调从《兰亭序》《芥子园画谱》等传统范本中汲取养分,打牢根基;先修品格,后练技艺,主张“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注重文化修养与道德品格的提升,认为只有“心正”,才能“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