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作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其荷花系列作品以雄浑的笔墨、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画坛独树一帜,他笔下的荷花,既承袭了文人画“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内核,又融入了当代审美意识与个人生命体验,形成了“老笔纷披”而“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成为当代中国画坛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经典案例。
崔如琢的艺术成长深受传统滋养,早年研习古人笔墨,从八大山人的冷逸、吴昌硕的朴厚、李苦禅的雄健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以书入画、以线立骨”的个人风格,其荷花创作并非对自然物象的简单描摹,而是通过笔墨的提按转折、墨色的浓淡干湿,构建出超越具象的精神图景,在技法上,他擅长“泼墨与破墨结合,勾勒与晕染并重”:画荷叶常以大笔泼墨,侧锋扫出浓淡层叠的块面,墨色在生宣上自然晕化,形成“湿笔取韵,干笔取骨”的节奏;荷梗则以中锋行笔,线条如“铁线银钩”,刚劲中见韧性,既支撑起画面结构,又暗合书法“屋漏痕”的审美意趣;荷花或勾勒,或点厾,花瓣用淡墨轻扫,花蕊以焦墨点醒,在墨色的碰撞中展现出“清水出芙蓉”的天然风骨,这种“墨为主,色为辅”的处理,既保留了水墨画的纯粹性,又通过色彩的微妙点缀(如荷尖的淡赭、莲蓬的藤黄)丰富了画面的视觉层次,营造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
从构图来看,崔如琢的荷花作品打破了传统折枝或全景式的布局,多采用“大开大合”的章法,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对比张力构建空间感,他常将荷叶铺满大半画面,以浓墨、重墨形成视觉重心,再在留白处点缀荷花、荷梗或水鸟,形成“黑与白”“实与虚”的强烈反差,荷风万柄》中,他通过数十片大小、浓淡各异的荷叶交错叠加,墨色由深至浅层层递进,营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磅礴气势;而《红莲图》则在大片墨叶中,以朱砂点染一朵盛开的荷花,红与墨的碰撞既醒目又和谐,象征着“乱世中的坚守”与“生命的热烈”,这种构图方式既继承了传统“计白当黑”的美学原则,又融入了现代构成意识,使画面既有古典的意境,又有当代的视觉冲击力。
崔如琢笔下的荷花,不仅是自然美的再现,更是其精神世界的投射,他曾在访谈中表示:“画荷就是画自己,画一种在逆境中依然挺立的生命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孤而不冷,傲而不狂”的气质:无论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还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都透露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在《荷塘清趣》中,他画一枝枯荷斜出,残叶虽已凋敝,但荷梗依然挺直,枯笔中见苍劲,墨色焦渴处更显坚韧,传递出“老树著花无丑枝”的生命力量;而在《香远溢清》中,新荷初绽,荷叶舒展,水鸟驻足,画面充满生机与希望,暗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学精神,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物象深度融合的创作,使荷花超越了“花”的范畴,成为艺术家精神品格的象征。
对比维度 | 传统荷花画(以八大山人、齐白石为例) | 崔如琢荷花 |
---|---|---|
笔墨特点 | 八大山人:简逸冷峻,线条瘦硬,墨色清冷;齐白石:灵动鲜活,笔墨率真,墨色滋润 | 老辣雄浑,线条刚韧中含柔美,墨色浓淡干湿丰富,层次分明 |
构图方式 | 多折枝或小景,留白较多,意境空灵 | 大开大合,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结合,空间张力强,视觉冲击力足 |
意境表达 | 文人情怀,侧重“孤高”“淡泊”的出世精神 | 既承文人风骨,又融入当代生命意识,强调“坚韧”“生机”的入世态度 |
时代特征 | 反映封建文人的精神困境与审美理想 | 融合现代构成意识,笔墨语言更具个性与表现力,体现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自信 |
崔如琢的艺术理念中,“笔墨当随时代”是其创作的核心准则,他认为,传统笔墨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需要在当代语境中不断激活的“活水”,在荷花创作中,他一方面坚守“以书入画”的传统,强调线条的质量与笔墨的韵味;大胆吸收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原理,增强画面的体积感与色彩表现力,他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荷叶的阴阳向背,用色彩的冷暖对比营造空间氛围,使传统花鸟画在保持写意精神的同时,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守正创新”的创作路径,不仅为荷花这一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为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领军人物,崔如琢的荷花作品不仅在国内屡创拍卖纪录,更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引起广泛关注,他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他笔下的荷花,既是中国文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当代艺术家面对时代变革的精神宣言——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坚韧;在传承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与创新,正如他所言:“艺术要扎根传统,更要拥抱时代,唯有如此,才能画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相关问答FAQs
问:崔如琢的荷花作品与其他画家的荷花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答:崔如琢的荷花作品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笔墨的雄浑张力”与“意境的时代性”,相较于八大山人的“简逸冷峻”和齐白石的“灵动率真”,崔如琢的笔墨更加老辣厚重,线条刚劲中见柔美,墨色层次丰富,常以“大开大合”的构图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意境上,他既保留了文人画“高洁”的精神内核,又融入了当代生命意识,强调“坚韧”与“生机”,使荷花成为艺术家精神品格与时代精神的象征,而非单纯的审美对象。
问:崔如琢在创作荷花时,如何处理“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的关系?
答:崔如琢通过“守正创新”的方式处理二者关系:他坚守“以书入画”的传统,强调线条的质量、墨韵的层次和气韵的生动,确保作品的文化根脉;他吸收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原理和现代构成意识,增强画面的体积感、色彩表现力和空间张力,使笔墨语言更贴近当代观众的视觉习惯,他在传统泼墨、破墨的基础上,融入色彩的冷暖对比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既保留了水墨画的纯粹性,又赋予传统题材新的时代气息,实现了“传统为体,当代为用”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