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尺,本名王磊,197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当代水墨画家,以“尺”为艺术符号,探索传统笔墨与当代语境的对话,他的作品既承袭宋元山水之气韵,又融入城市生活的肌理,在方寸之间构建出独特的视觉诗学,被业内称为“用笔墨写当代的文人画家”。
自幼受祖父影响习画,祖父是民间画师,擅工笔花鸟,幼年的王一尺常在祖父的画案前研墨调色,耳濡目染中对笔墨线条生出敏锐感知,少年时以专业第一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林海钟等名家,系统研习传统山水画论与技法,课余却常泡在油画系教室,对西方表现主义的色彩张力与情感表达产生浓厚兴趣,这种“传统为根,西学为用”的探索,为其后来的艺术风格埋下伏笔,毕业后,他在杭州西湖边租下一间不足10平米的工作室,取名“尺间斋”,开始了“以尺为度”的创作生涯——早期作品多为1米见方的“尺幅”小品,既是对空间的克制,也是对内心的凝练。
王一尺的创作风格以“笔墨当随时代”为核心,在传统水墨基础上进行大胆革新,技法上,他独创“枯笔皴擦+湿墨晕染”的双层结构:枯笔如老藤盘曲,勾勒城市建筑的钢筋铁骨与老墙的斑驳肌理;湿墨似云雾流动,晕染江南水乡的温润空灵与山岚的朦胧意境,构图上,他打破传统山水“三远法”的固定视角,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如《城隅记》中,左侧斑驳的老墙用枯笔皴出粗粝质感,右侧玻璃幕墙高楼以湿墨晕染出通透光影,中间一条曲折小径以简笔勾勒,连接传统与现代,形成“时空折叠”的视觉张力,色彩上,他突破水墨的单一,以青灰、赭石为基调,偶用朱砂点染老墙上的苔痕或行人的伞,在冷峻的都市景观中注入一丝人文温度。
为清晰展现其艺术发展脉络,可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创作阶段 | 时间跨度 | 风格特点 | 代表主题 | 代表作品 |
---|---|---|---|---|
早期探索期 | 1998-2008 | 笔墨清雅,构图疏朗 | 江南水乡、古典园林 | 《曲院风荷》《柳浪闻莺》 |
成熟转型期 | 2009-2018 | 枯湿笔结合,关注城市变迁 | 老城拆迁、工业遗存 | 《城隅记》《河埠头》 |
多元融合期 | 2019至今 | 融入装置、影像,主题扩展 | 生态与科技、传统再生 | 《山水新语》《像素山水》 |
在成熟转型期,王一尺的创作迎来重要突破,2015年创作的《城隅记》,画面左侧是即将拆迁的老墙,墙缝中生长出几丛野草,右侧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玻璃幕墙上反射着扭曲的云影,中间撑伞的行人被夸张拉长,成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孤独符号”,这幅作品既是对城市快速变迁的记录,也是对个体精神归属的追问——老墙的“枯”与高楼的“湿”形成对比,恰如记忆与现实的交织,观者在墨色的浓淡间,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近年来,王一尺进入多元融合期,尝试将水墨与装置、影像结合,在《山水新语》系列中,他将宣纸铺在LED屏幕上,用电子笔在屏幕上绘制“数字山水”,再通过投影将动态的云雾、流水投射到宣纸墨迹上,传统水墨的“静态留白”与数字艺术的“动态流动”形成对话,探讨科技时代下“自然”与“虚拟”的边界,这种“水墨+科技”的尝试,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艺术理念上,王一尺始终秉持“以尺为度,以心为境”。“尺”既是画幅尺寸的限定,也是丈量世界的尺度——他认为,艺术创作需如“尺”般精准克制,在有限的画面中释放无限的情感与思考,他曾说:“传统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而是托举翅膀的风,宋元山水的‘气韵生动’,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对生命本真的捕捉,当代水墨要做的,是用古人的眼睛看今天的世界。”
王一尺的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展览,他创办的“尺间艺术工作室”,不仅培养青年艺术家,更通过“新水墨工作坊”让公众体验笔墨之美,推动传统艺术走进当代生活,对于这位“以尺为尺”的画家而言,艺术之路没有终点,正如他所说:“每一幅尺幅,都是我与世界的一次对话;每一笔墨色,都是我对时代的一次凝视。”
FAQs
-
王一尺的“尺”在其艺术创作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尺”既是王一尺的艺名来源,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符号,它既指代作品常见的1米见方画幅(“尺幅”),象征艺术的“边界”与“尺度”——在有限空间中追求无限表达;又暗含“丈量”之意,体现其对传统与现代、人与空间关系的深度思考,主张通过“克制”的笔墨展现“张力”的情感,以艺术之“尺”丈量时代的精神维度。 -
王一尺的作品如何平衡传统水墨与当代艺术的表达?
他以传统水墨的笔墨技法(如皴、擦、点、染)和哲学意境(如“留白”“气韵”)为根基,同时融入当代视觉元素(城市建筑、工业符号、数字影像)和创作手法(装置、多媒体),在《像素山水》中,他用传统山水构图表现电子屏幕的“数字山水”,通过宣纸的纸质肌理与LED屏的光影质感对比,构建传统笔墨与科技媒介的对话;在主题上,既延续山水画“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又关注城市化、生态危机等当代议题,实现“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