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余书法,作为近现代书坛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存在,其笔墨间既承续了古典书法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时代审美的创新表达,形成了“清雅含蓄、筋骨内敛而意态自足”的独特风貌,要深入理解闻余书法,需从其笔法特质、结构美学、墨韵表现及文化内涵等多维度展开剖析。
笔法是书法的根基,闻余书法的笔法以“中锋为骨,侧锋为用”,既恪守传统“屋漏痕”“折钗股”的笔意,又融入个人对书写节奏的独到掌控,其起笔多藏锋含蓄,如“逆入平出”,无明显顿挫却力透纸背;行笔则讲究“屋漏痕”般的自然涩进,线条中段丰腴而不臃肿,如锥画沙般含蓄遒劲;收笔则多回锋暗转,看似轻实则重,形成“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内敛之势,在提按处理上,闻余书法善于通过“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的微妙变化,使线条兼具弹性与张力,如横画起笔轻按后匀速提行,至收笔时再重顿回锋,形成“轻—重—轻”的节奏韵律,既避免了平板僵硬,又避免了过度夸张的习气,相较于明清以来部分书家或追求“金石气”的斑驳厚重,或沉迷“帖学风流”的流美轻捷,闻余书法的笔法则在“刚”与“柔”、“疾”与“缓”之间寻求平衡,呈现出“绵里裹铁”的质感,例如其行书作品中,常见长撇如兰叶舒展,既不失飘逸,又因中锋行笔而显筋骨;捺画则一波三折,似流水行云,收笔时重按轻挑,含蓄而不张扬,体现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追求,却又以温润中和了瘦硬的峭拔。
结构是书法的骨架,闻余书法的结构美学深受“欧楷险劲”与“行书自然”的双重影响,形成了“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复归平正”的辩证关系,其楷书结构多取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如“中宫收紧,四肢舒展”,字心凝聚而笔画向外辐射,既端庄稳重又不失灵动;在处理左右结构时,常采用“左收右放”或“左疏右密”的对比,如“谢”“林”等字,左部收敛让右,右部则大胆舒展,形成主次分明的视觉节奏,行书结构则更强调“因字立形”,打破楷书的固定框架,通过欹侧、疏密、开合等变化营造动态平衡,例如其书写的“之”字,草书中常见的一笔连绵,闻余却将其拆解为三笔,通过笔断意连的穿插,既保留了行书的流动感,又增强了结构的层次性;而“心”字则采用三点呼应的布局,首点高扬,中点平右,末点轻收,三点之间顾盼生姿,形成“形散神聚”的视觉效果,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闻余书法在结构中融入了“空间哲学”,通过“计白当黑”的处理,使虚处与实处同等重要,如单字内部的留白,常如“疏可走马”般开阔,而笔画间的紧密处则“密不透风”,这种疏密对比不仅增强了字形的节奏感,更营造出“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意境,与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理念遥相呼应。
墨法是书法的气韵所在,闻余书法的墨韵以“清润为基,枯淡为用”,追求“浓欲其枯,淡欲其腴”的层次变化,其用墨讲究“墨分五色”,通过蘸墨的浓淡、笔含水量的多少,形成由浓到淡的自然过渡,在书写长篇作品时,常以“一笔墨”贯穿数行,墨色由乌黑渐至浅灰,再至枯笔飞白,如“屋漏痕”般自然晕染,形成“燥润相杂,浓淡相宜”的视觉效果,例如其行书手卷《赤壁赋》,前半部分墨色饱满,笔画丰腴,展现“润含春雨”的温润;后半部分则逐渐转为枯笔,飞白处如“万岁枯藤”,苍劲老辣,形成“干裂秋风”的质感,前后墨色对比强烈却又气脉贯通,体现了“书为心画”的情感起伏,在宿墨与涨墨的运用上,闻余书法则持谨慎态度,仅在特定笔画处略施宿墨,使墨色略带“焦涩”感,增加线条的厚重;涨墨则多用于行书的连带处,通过墨的自然晕染,打破笔画的边界,形成“浑然天成”的块面对比,既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张力,又不失书法的笔墨本质。
文化内涵是书法的灵魂,闻余书法之所以能超越技法层面,成为“有温度的艺术”,正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其书作内容多选古典诗词、先贤哲思,如《兰亭序》《赤壁赋》《道德经》等,通过笔墨与文字的融合,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在审美取向上,闻余书法深受儒家“中和之美”与道家“自然之道”的影响,既反对“狂怪怒张”的乖戾之气,也摒弃“柔媚俗艳”的甜腻之风,追求“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平和境界,例如其楷书《心经》,笔画简洁而意蕴深厚,结构端正而气息流动,既体现了佛家的“空灵”之境,又融入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使观者在笔墨之外,更能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淡泊,闻余书法还注重“书外功夫”,其本人精于诗词、绘画、篆刻,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其书法在“法度”之外更具“书卷气”,正如其自言:“作书如作人,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有丘壑,笔下始生烟。”
为更直观展现闻余书法的核心特质,以下将其笔法、结构、墨法与主流书派对比:
维度 | 闻余书法 | 二王书风(流美) | 颜体书风(雄浑) | 碑派书风(朴拙) |
---|---|---|---|---|
笔法 | 中锋为骨,提按含蓄,筋骨内敛 | 侧锋取势,流美飘逸,牵丝映带 | 中锋为主,蚕头燕尾,浑厚饱满 | 方笔为主,斩钉截铁,金石味浓 |
结构 | 平中寓险,疏密有致,计白当黑 | 纵展取势,错落自然,欹侧生姿 | 外拓雄壮,中宫宽博,气势开张 | 欲侧险绝,字形多变,古拙生趣 |
墨法 | 清润为基,枯淡相济,浓淡过渡 | 湿润流畅,墨色均匀,少枯笔 | 浓墨重书,饱满丰腴,少飞白 | 浓墨焦墨,对比强烈,宿墨飞白 |
审美 | 清雅含蓄,意态自足,书卷气 | 婉转流丽,风流潇洒,韵律感 | 雄浑大气,正大气象,力量感 | 朴拙苍劲,古厚生拙,金石气 |
综合而言,闻余书法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在笔法的“藏”与“露”、结构的“正”与“奇”、墨法的“润”与“枯”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形成了“清而不薄,厚而不浊,雅而不俗,劲而不悍”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是个人情感与技艺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书法中的创造性转化,为当代书坛提供了一种“守正创新”的典范。
FAQs
问:闻余书法的“清雅”风格如何通过具体技法体现?
答:闻余书法的“清雅”风格主要通过对笔法、墨法的精准控制实现,笔法上,其多用中锋运笔,线条以“圆笔”为主,避免方笔的刚硬感,起收笔含蓄不张扬,如“屋漏痕”般自然,使线条呈现“绵里裹铁”的柔韧之美;结构上,注重“疏密得当”,字内留白开阔,避免笔画拥挤,形成“疏可走马”的通透感;墨法上,以“淡墨”为基调,辅以浓淡过渡,少用焦墨,使整体墨色如“清水芙蓉”般清新雅致,无烟火气,其书作内容多选清雅诗词,文字内容与笔墨形式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清雅”的审美意境。
问:学习闻余书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学习闻余书法需从“临摹—理解—创新”三阶段循序渐进,临摹是基础,建议先从其楷书入手,如《心经》《千字文》,重点掌握其“中锋运笔”与“结构疏密”的基本规律,再过渡到行书,如《赤壁赋》,体会其“提按节奏”与“墨色变化”;理解是关键,需研读其书法理论(如若有相关论述),结合其用笔结构图,分析“清雅”风格背后的审美理念,如“中和之美”“虚实相生”;创新是目标,在熟练掌握技法后,需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避免机械模仿,例如在保持“清雅”基调的前提下,可适当融入当代书法的章法形式,如条幅、扇面等,形成既有传统底蕴又具个人特色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