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琴,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受江南水乡文化熏陶,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198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著名花鸟画家陈大羽、喻继高先生,系统研习传统工笔与写意技法,198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画教学与创作工作,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获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1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中央美术学院研修,师从田黎明先生,进一步拓展艺术视野。
刘淑琴的艺术创作以花鸟画为主,兼攻山水与人物,尤擅长将传统笔墨意趣与现代审美意识相融合,她的作品既承袭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典雅,又融入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注重物象的内在神韵与情感表达,在题材选择上,她偏爱描绘江南风物,如荷塘、翠竹、秋菊、游鱼等,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灵动的构图,营造出宁静淡泊、生机盎然的意境,其艺术理念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对自然生活的观察与体悟,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刘淑琴的艺术成就斐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美术展览并获奖,1989年,作品《荷塘清趣》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1997年,《秋实图》获“江苏省中国画大展”金奖;2004年,《翠竹鸣禽》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0年,在日本东京举办“刘淑琴花鸟画展”,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荷韵系列》参加“中国当代花鸟画名家邀请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22年,《江南烟雨》获“新时代美术创作工程”一等奖,其作品还多次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出,并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机构收藏,出版有《刘淑琴花鸟画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研究——刘淑琴》《写意花鸟技法解析》等专著与教材。
在教学领域,刘淑琴深耕三十余年,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主持多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发表《论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转型》《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表现研究》等学术论文20余篇,其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展览与获奖情况
年份 | 展览/赛事名称 | 举办单位 | 地点/奖项 |
---|---|---|---|
1989年 | 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中国美术家协会 | 北京/优秀奖 |
1997年 | 江苏省中国画大展 | 江苏省文化厅、省美协 | 南京/金奖 |
2004年 |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中国美术家协会 | 北京/入选 |
2010年 | 刘淑琴花鸟画展(个展) |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 日本东京/展出 |
2018年 | 中国当代花鸟画名家邀请展 | 中国美术馆 | 北京/收藏 |
2022年 | 新时代美术创作工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北京/一等奖 |
代表作品
- 《荷塘清趣》(1989年):以工笔技法描绘荷塘夏日景象,荷叶田田,荷花娇艳,游鱼嬉戏,色彩清雅,意境悠远。
- 《秋实图》(1997年):融合写意与没骨法,表现秋日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笔墨酣畅,设色明快,充满生活气息。
- 《江南烟雨》(2022年):采用水墨晕染技法,描绘江南水乡朦胧烟雨中的小桥流水、乌篷船影,空灵飘逸,尽显江南韵味。
相关问答FAQs
问:刘淑琴老师的艺术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答:刘淑琴老师的创作灵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江南自然风物的观察与体悟,她长期生活在苏州,对荷塘、翠竹、烟雨等江南意象有深刻感受,作品充满地域特色;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她深入研究宋元以来的花鸟画经典,从院体画的精致与文人画的写意中汲取养分;三是现代审美意识的融入,她注重将传统笔墨与当代生活情感结合,使作品既有古典韵味,又具时代气息。
问:对于有志于从事绘画创作的年轻人,您有哪些建议?
答:刘淑琴老师建议年轻人首先要“扎根传统,深入生活”,不仅要学习传统技法的“笔墨功夫”,更要走进自然,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其次要“勇于创新,尊重个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感悟探索个人艺术语言,避免盲目跟风;最后要“保持热爱,持之以恒”,绘画创作需要长期积累,要耐得住寂寞,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艺与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