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克良,本名张克良,号墨耕斋主,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于笔墨丹青,少年时便以“日临百字,月画一石”的自律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后师从苏州国画院著名画家徐源江先生,系统研习宋元山水与明清文人画,又得书法大家言恭达亲授,书艺遂融碑帖于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其艺术生涯四十余载,以“传承古法,抒写胸臆”为圭臬,在书法与绘画领域均造诣深厚,被业界誉为“江南文人画的当代传人”。
克良的书法,以行草与隶书见长,行草取法王羲之的飘逸与怀素的狂放,用笔方圆兼备,线条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既得晋人韵致,又具明清书风中的金石气,他尤注重行笔的节奏感,提按转折间似有音符流淌,时而如高山坠石,时而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相宜,枯湿相生,展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境界,其隶书则深研《张迁碑》《曹全碑》之精髓,兼取伊秉绶的方正雄强,结体宽博而不失灵动,笔画厚重中见挺拔,于古朴中透出时代气息,曾有评论家称:“克良之书,有文人之雅气,无书匠之匠气,字里行间皆是人格与学养的投射。”
在绘画方面,克良以山水为宗,花鸟为辅,山水画取法北宋李成的旷远、南宋马远的刚劲,又融入元人倪瓒的简逸与石涛的纵恣,他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每年数游黄山、太湖、峨眉等地,对景写生,积累素材,故笔下山水既有传统笔墨的程式之美,又有真山真水的生机之趣,构图上多采用“高远”“深远”结合之法,营造出可居、可游、可观的意境;用笔则以书法入画,线条刚劲苍老,皴法多变,或披麻皴、或斧劈皴,皆随物象而变;墨色上追求“墨分五色”,或浓重如黛,或清淡如烟,层次丰富而通透,其花鸟画则多取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用笔简练概括,寥寥数笔便物象形神兼备,尤擅以书法的笔意写枝干,以没骨法点染花叶,清雅脱俗,充满文人画的逸气与诗情。
克良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他曾任苏州工艺美院教授,培养书画人才数百人;出版《克良书画集》《墨耕斋论画笔记》等著作十余部,系统梳理文人画技法与理论;多次参与国内外书画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并作为国礼赠予多国政要,其艺术主张“守正创新”,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魂”,唯有深入传统,方能打破传统,在笔墨中融入当代人的审美与情感。
以下是克良书画艺术风格与代表作品的部分归纳:
类别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书法(行草) | 取法王羲之、怀素,用笔灵动飘逸,线条刚柔并济,墨色层次丰富,节奏感强 | 《赤壁赋》《临江仙》 |
书法(隶书) | 融合汉碑与伊秉绶风格,结体方正古朴,笔画厚重挺拔,金石气浓厚 | 《厚德载物》《宁静致远》 |
山水画 | 取法宋元,注重写生,构图疏密有致,以书入画,墨色“五色”兼具,意境深远 | 《太湖春晓》《黄山云海》 |
花鸟画 | 题材以梅兰竹菊为主,笔墨简练概括,书法写枝干,没骨法点染,清雅脱俗 | 《墨竹图》《幽兰图》 |
相关问答FAQs
Q1: 书画家克良的艺术创作中,传统与创新是如何体现的?
A1: 克良的艺术创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传统方面,他深入研习宋元明清经典,书法取法碑帖,绘画师法古人,笔墨语言、构图意境均扎根于传统文人画体系;创新则体现在对传统的个性化诠释上,他将书法的笔意融入绘画线条,增强画面的书写性;在山水画中,他结合现代审美调整构图,增强空间层次感;墨色运用上,既保留传统“墨分五色”的技法,又尝试新的墨色融合方式,使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貌,实现了“传统为基,创新为魂”的艺术追求。
Q2: 对于初学书画的爱好者,克良有哪些创作建议?
A2: 克良曾对初学者提出“三心二意”的建议:“三心”即恒心——每日坚持临池不辍,不可一曝十寒;静心——沉下心研习传统,戒除浮躁;匠心——注重细节,一笔一画皆用心打磨。“二意”即“师古人意,不师古人迹”——临摹经典时要理解古人的创作思想而非简单模仿;“师造化意”——多走进自然观察写生,将自然生机融入笔墨,他认为,书画学习需先“打进去”(深入传统),再“跳出来”(形成个人风格),唯有如此,方能在艺术之路上走稳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