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守坤,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江南水乡,自幼浸润于吴门书画的温润文脉,以笔墨为伴,以丹青为业,在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兼具古典气韵与时代精神的独特风貌,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既见晋唐风骨,又含金石之力;他的绘画似诗如梦,既承宋元遗韵,又融生活气息,在当代书画坛独树一帜。
守坤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学,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常以毛笔书写家训,幼年的他总爱趴在案边看墨色在宣纸上晕染,懵懂间对线条与墨色生出好奇,十岁起,他正式拜入当地老书画家门下,从执笔、运笔学起,每日临池不辍,先习柳公权的《玄秘塔》,后转学颜真卿的《多宝塔》,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少年时期,他又痴迷于山水画,常常背着画板游历太湖周边的村落,写生老树、石桥、渔舟,在烟波浩渺中体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谛。
及至青年,守坤不满足于临摹,开始遍访名师,研学碑帖,他深知“帖以韵胜,碑以质胜”,遂将《兰亭序》的飘逸与《张迁碑》的朴拙相融合,用笔上,既有帖学的流畅婉转,又有碑方的斩钉截铁;结体上,或端庄方正,或欹侧生姿,于平衡中求变化,形成了“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书法风格,他的行书作品,往往字字独立而气脉贯通,墨色浓淡相宜,枯湿互用,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不失金石的苍劲感。
绘画方面,守坤以山水见长,他推崇“气韵生动”的传统美学,注重笔墨与意境的统一,早年深入研习范宽的雄浑、倪瓒的萧疏,后得黄宾虹“五笔七墨”之法的启发,将积墨、破墨、泼墨等技法灵活运用,创造出“苍润浑厚”的画风,他的山水画,多取材江南景致,也兼写北方山川,构图上常以“高远”与“平远”结合,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墨色上,或以浓重的焦墨表现山石的嶙峋,或以淡雅的水墨渲染云雾的朦胧,在虚实之间,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艺术类别 | 技法特点 | 取法渊源 | 代表作品 |
---|---|---|---|
书法 | 行楷为主,兼及篆隶,用笔方圆兼备,结体疏朗有致,墨色浓淡枯湿相生 | 早年临习《兰亭序》《九成宫》,后研习《张迁碑》《石门颂》,融合帖学与碑学 | 《心经》《赤壁赋》《千字文》 |
绘画 | 水墨山水,兼作浅绛,笔墨苍润,皴法多变,意境悠远,注重留白 | 宗法宋元范宽、倪瓒,融入黄宾虹积墨法,结合江南写生经验 | 《江南烟雨图》《溪山清远图》《黄山松云图》 |
守坤的代表作品中,书法《心经》堪称典范,此作以行书写就,全文五百余字,一气呵成,用笔圆劲而不失筋骨,结体匀称而富有变化,“观自在菩萨”的“菩”字长撇舒展,“照见五蕴皆空”的“空”字捺画厚重,既经得起细品,又耐得住远观,被多家美术馆收藏,山水画《江南烟雨图》则最能体现他的江南情怀:画面以远山、近水、小桥、渔舟为主体,远山用淡墨晕染,若隐若现;近水以细笔勾勒波纹,间以点苔;小桥横跨两岸,渔舟静泊岸边,整幅画墨色氤氲,如诗如梦,仿佛能听见雨打芭蕉、橹声欸乃,将江南烟雨的温润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数十年来,守坤的艺术成就日益凸显,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中国画展,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等重要奖项,他还担任某省书画院副院长、某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致力于书画传承与教育,先后举办个人书画展二十余场,出版《守坤书画集》《书法技法与临摹》等著作,在社会影响方面,他积极参与“书画进校园”“文化下乡”等公益活动,免费为基层群众授课,捐赠书画作品资助贫困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FAQs
问:您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我主张“师古而不泥古”,比如书法,既要临帖学法,更要体会古人的笔墨精神;绘画,既要学习前人的构图、技法,更要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与时代气息,比如画黄山,我不会完全照搬古人画法,而是结合自己多次登山的体验,用现代的审美去表现山石的肌理与云雾的流动,让作品有“古意”更有“新意”。
问:对年轻书画爱好者有什么建议?
答:要“扎根传统”,多临多看,把基本功练扎实,比如书法从楷书入手,绘画从写生开始,不要急于求成;要“热爱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多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才能作品有温度、有情感;要“保持初心”,不为名利所惑,耐得住寂寞,在笔墨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