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勇书画家,1965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书画的文脉之中,耳濡目染间对笔墨纸砚产生了深厚情愫,其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常以指代笔在扇面上勾勒山水,这种“指画”的灵动与稚拙,成为翟勇艺术启蒙的第一课,少年时,他系统临摹《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后拜入苏州书画院门下,跟随陆俨少弟子研习山水画,兼攻书法,打下了“书画同源”的扎实根基,在四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中,他始终以“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为准则,逐渐形成了融汇南北、刚柔相济的独特艺术风貌。
翟勇的艺术创作以书法与山水画见长,二者相互滋养,相得益彰,其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与魏碑,早年深研“二王”的飘逸与颜真卿的雄浑,后融入汉隶的朴拙与北朝碑刻的方劲,用笔上讲究“屋漏痕”的苍劲与“锥画沙”的浑厚,结字则疏密有致,奇正相生,观其行草作品,如《赤壁赋》长卷,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既见晋人的风骨,又具现代的节奏感,而他的山水画,则多取材江南烟雨与北方山川,既承袭了吴门画派“水晕墨章”的细腻,又吸收了北方山水“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气势,代表作《江南烟雨图》以淡墨破色,层层渲染,将姑苏城外的朦胧水汽、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描绘得如诗如梦;而《太行秋色》则多用浓墨皴擦,以斧劈皴表现山石的嶙峋刚毅,辅以朱砂、赭石点染秋叶,展现出北方山水的雄浑壮美。
在艺术理念上,翟勇始终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更需扎根生活”,他每年有数月时间深入名山大川写生,从黄山云海的变幻到漓江江水的清澈,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到江南水乡的婉约,皆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认为,传统笔墨不是僵化的程式,而是需要通过观察自然、体悟生活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其作品中常见“老树新枝”的意象,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创新的隐喻——苍劲的树干象征根基深厚的传统,新生的枝叶则代表与时俱进的艺术探索。
除了艺术创作,翟勇还致力于书画的传承与推广,他曾在苏州、北京、广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他创办“墨耕书画工作室”,免费教授青少年书画,培养了数百名爱好者;他还积极参与“书画进校园”“文化下乡”等公益活动,用笔墨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以下为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节点概览:
年份 | 重要事件 |
---|---|
1985年 | 加入苏州书画院,师从画家张辛稼,系统研习山水画与书法 |
1998年 | 在苏州美术馆首次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姑苏秋韵》获江苏省青年美展优秀奖 |
2010年 | 行草作品《滕王阁序》获全国书法篆刻大展金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2015年 | 出版《翟勇书画集》,收录近十年代表作50幅 |
2020年 | 创办“墨耕书画工作室”,开展公益书画教学 |
2023年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山河入梦——翟勇书画四十年回顾展”,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
翟勇的艺术之路,是一条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不断求索的道路,他以笔墨为语言,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源,在方寸纸间展现出对艺术的赤诚与对时代的感悟,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画的雅致与书卷气,又具当代艺术的视觉张力,成为连接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的重要桥梁。
FAQs
问:翟勇的书法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翟勇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延伸,他在创作中首先深入研习传统经典,如“二王”的笔法、颜真卿的气韵、汉隶的朴拙,通过临摹与领悟吃透传统的笔墨规律;他注重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在结字、章法、墨色上大胆尝试,例如将魏碑的方劲融入行草的流畅,形成“刚中有柔、静中寓动”的独特风格,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问:翟勇的山水画题材多源于自然,写生对他的创作有何具体影响?
答:写生是翟勇山水画创作的核心环节,他通过写生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不仅捕捉自然山川的形态,更体悟其“气韵”——如黄山的云海变幻、漓江的烟雨朦胧、太行的苍茫雄浑,写生让他突破了传统程式的束缚,在构图上更注重“实景”与“意境”的结合,江南烟雨图》中,他通过对水汽、光影的细致观察,以淡墨层层晕染,营造出“雨打江南”的诗意氛围,使作品既有写实的生动,又有写意的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