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铭,20世纪后半叶中国书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1935年,浙江绍兴人,自幼浸润于江南文脉,六岁临池习字,十岁师从当地名家研习书画,一生致力于传统笔墨的传承与创新,其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与魏碑;绘画则以山水为骨,花鸟为韵,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时代气息相融合,形成了“雄秀兼备、气韵生动”的独特艺术风貌,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书画家,白铭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更通过教学与著述,为当代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铭的艺术风格根植于传统,却又不囿于古法,书法上,他早年遍临“二王”、颜真卿、柳公权,后深入研习汉魏碑版,将帖学的流畅与碑学的雄强融为一体,其行草作品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结字奇正相生,既有“二王”的雅逸,又具碑刻的骨力,如《兰亭序临帖》中,线条遒劲而不失灵动,章法疏密有致,尽显文人书卷气;魏碑作品则如《张猛龙碑临习》,点画如刀斫斧凿,结构险峻中见平稳,展现了金石学的厚重底蕴,绘画方面,白铭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旨,山水画取法宋元,尤喜黄公望的“平淡天真”和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上既重皴擦点染的传统技法,又融入西画的明暗光影,使画面既有传统山水的高远意境,又不失现代视觉冲击力,如其代表作《黄山松云图》,以浓墨勾勒松枝的虬劲,淡墨渲染云雾的流动,山石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结合,刚柔并济,营造出“松涛云海动,天地入画图”的壮阔气象;花鸟画则擅用“没骨法”,设色清雅,如《荷塘清趣》,以水墨晕染荷叶的浓淡变化,胭脂点染荷花,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意境。
以下为白铭部分代表作品概览:
作品名称 | 类型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色 |
---|---|---|---|
《心经》 | 行书 | 1985年 | 笔墨秀逸,结字疏朗,融入佛家空灵意境,线条如行云流水,气韵贯通。 |
《黄山松云图》 | 水墨山水 | 1998年 | 融合传统皴法与光影,松枝苍劲,云雾缥缈,展现黄山“奇松、怪石、云海”之魂。 |
《荷塘清趣》 | 设色花鸟 | 2005年 | 没骨法写意,水墨晕染荷叶,胭脂点染荷花,清新雅致,充满生活气息。 |
《千字文》 | 楷书 | 1992年 | 端庄厚重,取法颜柳,笔力沉雄,结构严谨,为楷书入门典范之作。 |
《溪山清远图》 | 青绿山水 | 2010年 | 色彩明丽,以石青、石绿为主,辅以赭石,画面清朗悠远,兼具宋元意韵。 |
白铭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书画界的广泛认可,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国际美术展,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教学上,他主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再成自家”,培养了大批书画人才,许多弟子如今已成为书画界的中坚力量,他还著有《白铭书画论稿》《书法技法与审美》等书籍,系统梳理了自己的艺术心得,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白铭常说:“书画之道,贵在传承,更在创新。”他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既坚守传统笔墨的根脉,又勇于探索时代审美的边界,使古老的书画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白铭书画家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解答:白铭的艺术风格形成,是传统积淀、师承影响与个人探索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年,他系统临习“二王”帖学、颜柳楷书及汉魏碑版,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青年时期,他游历名山大川,师法自然,将写生与传统技法结合,逐渐形成“外师造化”的创作理念;中年以后,他在深入研究文人画的同时,吸收西画的光影与色彩理论,实现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他深厚的文学修养(诗词、篆刻)也为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雄秀兼备、气韵生动”的独特风貌。
问题2:初学者学习白铭的书画技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解答:初学者学习白铭的书画技法,可分三步走:书法上宜从楷书入手,推荐临习他的《千字文》,掌握基本笔法与结字规律,再过渡到行草,如《心经》,体会线条的流畅与章法的变化;绘画方面,建议先从花鸟画的小品开始,如《荷塘清趣》,学习“没骨法”的设色与水墨晕染,再逐步研习山水画的皴法与构图,要注重“读画”与“临帖”结合,多分析他的作品用笔、用墨、构图的特点,并坚持写生,将传统技法与自然观察结合,方能循序渐进,领会其艺术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