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野平书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应野平(1916—1990),浙江宁海人,是20世纪中国卓有成就的书画家,以山水画名世,其书法艺术同样独具风貌,堪称“以书入画,以画润书”的典范,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应野平的书法艺术与其绘画生涯相生相伴,既承传统正脉,又融个人性情,形成了雄浑中见灵动、厚重中显雅逸的独特风格,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应野平书法

应野平书法的风格演进与取法渊源

应野平的书法艺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蜕变,其风格演变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取法对象与艺术特征均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一)早期帖学奠基(1920s—1940s):以帖为宗,初具骨力

应野平自幼受家庭熏陶,早年随叔父学习书法,初学唐楷,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筑基,后转习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打下了扎实的楷书与行书功底,这一时期,他的书法用笔尚显稚嫩,但已体现出对“帖学”笔法的精准把握,结体端庄匀称,线条秀劲流畅,兼具唐楷的法度与晋人的韵致,因早年以画为主,书法多服务于绘画题跋,字体较小,笔意精巧,与山水画中的“小青绿”风格相得益彰。

(二)中期碑帖融合(1950s—1970s):碑帖互渗,风格初成

20世纪50年代后,应野平的绘画转向“水墨写意”,笔墨风格趋于苍劲老辣,书法也随之蜕变,他开始广泛涉猎汉魏碑版,如《张迁碑》《石门颂》《龙门二十品》等,汲取碑学的雄强方笔与朴拙气息,同时保留帖学的流畅与灵动,形成“碑为骨、帖为肉”的新面貌,这一时期的书法,楷书融入魏碑的方笔与开张体势,结体茂密而富有变化;行书则将碑的厚重与帖的率意结合,用笔跌宕起伏,线条刚柔并济,既有“屋漏痕”的圆劲,又有“折钗股”的遒劲,代表作如《行书李白诗轴》,单字结构欹正相生,行气贯通,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丰富,已显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三)晚期老辣苍茫(1980s—1990s):人书俱老,浑然天成

进入晚年,应野平的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此时的他“师古人更师造化”,将绘画中的“笔墨意境”融入书法,用笔愈发老辣苍劲,线条如“万岁枯藤”,枯笔飞白与浓墨重彩交织,营造出浑茫、深邃的视觉效果,结体上打破常规,大小错落,疏密有致,章法上讲究“计白当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脉相连,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节奏感,如《行书苏轼词卷》,通篇一气呵成,笔势连绵而不断绝,既有米芾“刷字”的率意,又有黄庭坚“长枪大戟”的开张,展现出“人书俱老”的深厚修养。

为更直观呈现其风格演变,可参考下表:

应野平书法

时期 取法对象 风格特征 代表作品
早期(1920s-1940s) 欧阳询、王羲之等帖学经典 楷书端庄,行书秀劲,法度严谨 早期题画小楷、行书扇面
中期(1950s-1970s) 《张迁碑》《石门颂》等碑版,融合帖学 碑帖互渗,用笔跌宕,结体茂密 《行书李白诗轴》《楷书千字文》
晚期(1980s-1990s) 汉魏碑版、历代书家,结合画意 老辣苍茫,墨色丰富,章法自然 《行书苏轼词卷》《隶书五言联》

书法与绘画的“双向滋养”:应野平艺术的独特密码

应野平的书法与绘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以书入画,以画润书”的良性互动,这种“书画同源”的实践,正是其艺术成就的核心所在。

(一)以书入画:书法笔法塑造绘画骨力

作为山水画家,应野平深谙“书画同源”之理,将书法用笔直接转化为绘画的线条语言,他的山水画无论是“披麻皴”“解索皴”的柔婉,还是“斧劈皴”“折带皴”的刚劲,均源自书法的提按、顿挫、转折,画山石轮廓时,他以书法中“屋漏痕”的圆劲笔法勾勒,线条遒劲而富有弹性,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画树干枝叶时,则借鉴行书的“使转”笔法,枝干虬曲如“铁画银钩”,叶片点簇如“高山坠石”,使山水形象既具物象特征,又含笔墨意趣,正如他所言:“画要懂书法,不懂书法,线条就软,就无力。”书法的骨力,为他的山水画注入了“刚健婀娜”的生命力。

(二)以画润书:绘画意境丰富书法内涵

反过来,绘画的意境与构图也深刻影响了书法的表现,应野平的书法常带有“画意”,章法布局讲究虚实、疏密、呼应,如同山水画的“经营位置”,他的行书手卷,字与字之间的留白如同画中的“云烟”,行与行的间距似画中的“远山”,整体气韵贯通,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墨色的运用上,他借鉴绘画的“墨分五色”,以浓淡枯湿表现层次:浓墨如画中的“近景”,厚重醒目;淡墨如“中景”,朦胧深远;枯笔如“远景”,苍茫空灵,这种“画法入书”的尝试,使书法突破了单纯的文字记录功能,成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抽象绘画”。

应野平书法的艺术成就与当代启示

应野平的书法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其成就不仅在于个人风格的成熟,更在于他为“书画一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无论是画家习书,还是书家作画,均需以笔墨修养为根基,以性情表达为灵魂。

他的书法打破了“画家字”与“书家字”的界限,既有书家的法度,又有画家的灵动,其楷书端庄而不板滞,行书流畅而不轻浮,隶书古朴而不僵化,每种书体均融入了个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晚年作品中,那种“人书俱老”的苍茫与平和,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升华,更是其人格修养的外化。

应野平书法

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而言,应野平的艺术启示有三:一是强调“以书养画,以画润书”的综合修养,避免单一书体的局限;二是注重笔墨的“写意性”,追求“形神兼备”而非单纯的技巧炫耀;三是将传统精神与时代气息结合,在传承中创新,使书法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应野平书法与他的山水画有哪些内在联系?
解答:应野平书法与山水画的内在联系是“书画同源”的典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用笔互通,书法的中锋、侧锋、提按转折直接用于绘画线条,如山水画中的“披麻皴”与书法行笔的顿挫一致;二是墨法相融,书法中的浓淡枯湿墨色在绘画中化为山石的阴阳向背、云雾的氤氲变化;三是意境相通,书法的章法疏密、虚实呼应绘画构图的“计白当黑”,共同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可以说,他的书法是绘画的“骨”,绘画是书法的“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题2:初学者学习应野平书法风格,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解答:初学者学习应野平书法可分三步:第一步打基础,先临习颜真卿《多宝塔碑》奠定骨力,再学《张迁碑》方笔结体,兼顾王羲之《兰亭序》的流畅笔意,掌握楷、隶、行基本技法;第二步融碑帖,重点临习其中期行书作品(如《行书李白诗轴》),体会其碑帖融合的用笔与结体,尝试将碑的雄强与帖的灵动结合;第三步师造化,通过写生与书法结合,将山水画的线条质感融入书法,如以画石之笔法写撇捺,以画树之枝干写竖钩,最终形成“书画一体”的个人风格,关键是要避免单纯模仿外形,需理解其“笔墨即性情”的创作理念。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紫色的翡翠贵吗
« 上一篇 09-06
陆嘉磊书法
下一篇 » 09-0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