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俊,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其艺术生涯跨越四十余载,书法与绘画双修互鉴,以“笔墨守正,意境求新”为创作理念,在当代书画界独树一帜。
艺术之路:师古融今的坚守与突破
王朝俊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学,幼时随祖父临摹《九成宫醴泉铭》,少年时代拜入本地书画名家门下,系统学习书法“楷、行、草、隶、篆”五体与山水画基础,青年时期,他遍游名山大川,师法自然:曾驻足黄山写生三月,体悟“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亦赴江南访碑,于《张迁碑》《祭侄文稿》中揣摩笔墨的筋骨与气韵,中年以后,他摒弃门户之见,将碑学的雄浑与帖学的灵动融于书法,又将书法的“屋漏痕”“折钗股”笔法引入绘画,形成“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独特风貌。
他的书法早期以楷书立基,结体端严,笔力遒劲;中年转攻行草,兼取王羲之的飘逸与怀素的奔放,线条如行云流水,兼具节奏感与张力;晚年醉心篆书与隶书,取法《石门颂》的开阔与《散氏盘》的朴拙,追求“老辣生姿,拙中见巧”的境界,绘画则以山水为主,兼擅花鸟,早年受范宽、黄公望影响,构图饱满,笔墨沉郁;后融入石涛“一画论”与黄宾虹“五笔七墨”之法,画面渐趋简远,善用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营造“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意境,尤以“雨后青山”“秋江暮色”等题材最具代表性。
代表作品:笔墨中的时代气韵
王朝俊的创作始终扎根传统,又紧扣时代脉搏,其书法作品《行草赤壁赋》,通篇气脉贯通,结字随性而不失法度,既保留了苏轼《寒食帖》的苍凉意趣,又注入了当代书法的节奏张力,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山水画《溪山行旅图》以高远构图描绘泰山之雄,近景松柏挺拔,中景瀑布飞泻,远景云雾缭绕,笔墨上既传承了北宋山水的雄浑,又通过淡墨渲染的技法营造出朦胧的诗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花鸟画《墨荷图》则另辟蹊径,以大写意手法表现荷花的清雅,荷叶以浓墨泼洒,筋脉清晰;荷花以淡墨勾勒,花瓣轻透,辅以题诗“出淤泥而不染”,书画相映,尽显文人画的高洁格调。
以下为其艺术分期与创作特点概览:
| 艺术分期 | 时间段 | 创作特点 | 代表作品 |
|--------------|--------------|------------------------------------------------------------------------------|----------------------------|
| 临习奠基期 | 1970-1980年代 | 楷书为主,严守法度;山水画摹古为主,注重笔墨基本功 | 《楷书千字文》《临摹范宽溪山行旅》 |
| 探索融合期 | 1990-2010年代 | 行草风格初成,碑帖结合;山水画开始融入写意元素,构图趋于灵动 | 《行草滕王阁序》《黄山云海图》 |
| 成熟创新期 | 2010年至今 | 五体皆精,篆隶老辣;山水画“写意”与“写实”结合,意境深远,花鸟画大写意风格突出 | 《篆书心经》《溪山秋色图》《墨荷图》 |
艺术成就与影响
王朝俊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获奖与收藏上,更在于他对传统书画的传承与创新,他长期从事书画教育,担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培养了数百名书画人才,其学生中多人在全国书画展中获奖,他积极参与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基层开展书画公益讲座,推动书画艺术走进大众生活,2018年,他发起“齐鲁书画传承工程”,组织老中青三代书画家整理研究传统书画文献,为地方文化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展出,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著有《王朝俊书画集》《楷书技法与临摹》《山水画写意技法》等专著,成为书画爱好者的重要学习资料。
相关问答FAQs
Q1:王朝俊先生在书画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1:王朝俊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魂”,他强调“师古不泥古”,早年用十余年时间临摹经典碑帖与画作,吃透传统笔墨规律;在此基础上,他注重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观察济南泉水的灵动形态,将其融入山水画的线条勾勒;他尝试将现代审美融入构图,如简化山水画的皴法,以大面积留白营造意境,使作品既保留传统文脉,又具有时代气息,他曾说:“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Q2:初学书画的爱好者,应如何根据王朝俊的艺术经历制定学习路径?
A2:王朝俊的学习路径对初学者具有借鉴意义:打好基础——从楷书入手,选择《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等碑帖临摹,掌握笔画与结体规律;同时学习山水画基础,如《芥子园画谱》中的皴法、树法,培养笔墨感,拓展视野——在掌握基本功后,临摹行草(如《兰亭序》)、山水名作(如《富春山居图》),并多观察自然,写生与临摹结合,形成风格——在广泛吸收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与生活体验,探索适合自己的笔墨语言,避免过早形成“习气”,他曾寄语初学者:“书画之道,贵在坚持,每日临池不辍,方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