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俊书法作为当代书坛极具辨识度的艺术存在,以其“碑帖熔铸、刚柔相济”的独特风貌,在传统书法与现代审美的交汇中构建起独树一帜的笔墨语言,其作品既承续了书法艺术的千年文脉,又融入了当代人的精神气象,成为连接古典意蕴与时代审美的重要纽带,深入探究陈远俊书法的艺术内核,需从风格形成、技法特质、经典作品、创作理念及社会影响等多维度展开,方能全面把握其“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追求。
陈远俊书法的艺术风格,历经数十年的深耕与蜕变,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脉络与统一的审美追求,早年,他扎根传统,以唐楷为基,系统研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森严法度与颜真卿《勤礼碑》的雄浑气象,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功底,此时作品以“端庄平正”为要,笔画刚劲而不失灵动,结构严谨而暗含变化,中年转攻魏碑,沉浸于《张猛龙碑》的方峻雄强、《张黑女墓志》的浑厚典雅,将碑刻的“金石气”融入楷书创作,笔法开始突破唐楷的单一范式,融入方笔、折笔等魏碑元素,形成“楷中有碑,碑中有楷”的新面貌,及至晚年,他兼及行草,深研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潇洒、怀素《自叙帖》的狂放不羁,同时汲取米芾“刷字”的率性与徐渭狂草的奇崛,最终将楷书的骨力、魏碑的雄强、行草的韵致熔于一炉,形成“以碑为骨、以帖为韵、以意为魂”的独特风格,其作品整体气象“雄秀并重”,既有碑刻的沉雄苍劲,又有帖学的灵动雅逸,在“刚”与“柔”、“法”与“意”、“古”与“今”的辩证统一中,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技法层面,陈远俊书法堪称“技进乎道”的典范,其对笔法、墨法、章法的驾驭,已臻“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笔法上,他擅“方圆并用、藏露互见”,方笔取碑刻的斩钉截铁,如横画起笔的“折刀头”、竖画收笔的“悬针垂露”,刚劲峻挺,力透纸背;圆笔取帖学的含蓄蕴藉,如钩画的“平出暗收”、捺画的“一波三折”,婉转流畅,意态自然,其用笔“逆入平出,无往不收”,既讲究“屋漏痕”的沉郁顿挫,又追求“锥画沙”的圆融厚重,于提按顿挫间尽显节奏变化,墨法上,他深谙“墨分五色”之妙,根据作品内容与情感需求,灵活运用浓、淡、干、湿、焦五墨:浓墨如“高山坠石”,厚重沉着,彰显碑刻的金石质感;淡墨如“烟云供养”,空灵飘逸,传递帖学的雅致韵味;枯笔如“万岁枯藤”,苍劲老辣,展现岁月的斑驳痕迹;湿墨如“润物无声”,温润华滋,营造江南水乡的朦胧美感,章法上,他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之美,单字结构欹正相生、大小错落,打破传统书体的机械平衡;行气贯通上,通过字间的顾盼呼应、行气的起伏跌宕,形成“行云流水”般的视觉韵律;整体布局上,既注重局部细节的精雕细琢,又追求全局气势的浑然一体,营造出“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陈远俊的经典作品,是其艺术理念与技法追求的集中体现,涵盖楷、行、草、隶等多种书体,题材涵盖经典诗文、自作诗词、楹联警句等,展现出“一书一格、一作一境”的创作个性,小楷作品《心经》堪称“静雅”的典范:用笔精到,点画如“玉箸”般圆润含蓄,结体疏朗,章法空灵,于方寸之间尽显晋人风韵,给人以宁静致远的审美感受,行草作品《将进酒》则彰显“豪放”之气象:笔走龙蛇,线条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情感跌宕起伏,将李白诗中的狂放不羁与陈远俊书法的雄强笔力完美融合,达到“书诗合一”的境界,魏楷作品《朱子家训》体现“厚重”之风格:方笔为主,笔画斩截,结构茂密,既有《张猛龙碑》的方峻雄强,又融入唐楷的端庄严谨,传递出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隶书作品《千字文》则展现“古朴”之韵味:以汉隶为基,融入篆书笔意,笔画“蚕头燕尾”分明,结体扁平宽博,于古朴中见新意,彰显其对书体源流的深刻把握,这些作品不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其文化修养与精神世界的写照,每一幅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对传统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陈远俊的书法创作,始终秉持“守正创新,技道并进”的艺术理念,他认为,“书法是心画,更是文化”,技法是基础,文化是灵魂,二者不可偏废,在传统继承上,他强调“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主张以经典碑帖为师,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笔法、结构、气韵与文化内涵,反对“为创新而创新”的猎奇心态,他常说:“写书法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伏案临池,也要观照生活,让笔墨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创新发展上,他提出“传统为根,时代为魂”,主张在尊重传统规律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意识与个人情感体验,他将现代构成意识融入章法布局,通过夸张、对比、变形等手法增强视觉冲击力;将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注入笔墨,使作品既有传统的“书卷气”,又有当代的“时代感”,这种“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书法教育家与文化传播者,陈远俊的社会影响远不止于创作领域,他长期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历任多所高校书法客座教授,培养了大量后辈人才,其教学方法注重“技道并进”:一方面强调基本功训练,要求学生从临摹经典入手,夯实笔法、结构、章法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研习经典诗文、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他常说:“书法不是‘写字技巧’,而是‘文化修行’,只有‘技进乎道’,才能写出有灵魂的作品。”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举办书法讲座、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为贫困地区捐赠作品等,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与传承,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如“全国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交流展”等,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权威机构收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更直观展示其艺术风格演变,特整理“陈远俊书法不同时期风格演变表”如下:
时期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技法侧重 |
---|---|---|---|
早期(20-35岁) | 楷书为主,法度严谨,略带魏碑意趣 | 《九成宫醴泉铭临本》 | 笔法精研,结构端正 |
中期(36-50岁) | 行草突破,碑帖融合,气势渐显 | 《赤壁赋行草卷》 | 墨法丰富,章法多变 |
晚期(51岁至今) | 人书俱老,随心所欲,不逾矩 | 《道德经小楷长卷》 | 意境营造,自然天成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陈远俊书法的“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陈远俊的“碑帖融合”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笔法的融合,他将魏碑的方笔、折笔与行草的圆笔、转笔相结合,形成“方圆兼备”的笔意——如横画起笔用方笔取骨,行笔用圆笔取韵,收笔用露笔显神;二是结体的融合,取魏碑的“斜画紧结”与行草的“疏朗开阔”相统一,既打破唐楷的机械对称,又避免魏碑的过度欹侧,达到“险中求稳,正中寓奇”的效果;三是气韵的融合,碑刻的“金石气”与帖学的“书卷气”在他作品中相得益彰——碑的雄强厚重为作品提供“骨力”,帖的灵动飘逸为作品注入“气韵”,最终形成“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艺术风貌,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法拼接,而是以“碑”为根基支撑结构,以“帖”为滋养丰富内涵,实现了传统资源与个人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问题2:初学者如何从陈远俊书法中汲取营养?
解答:初学者学习陈远俊书法,需遵循“循序渐进、由技入道”的原则,具体可分三步:第一步“取法乎上,夯实基础”,建议从其早期楷书作品入手,如《九成宫醴泉铭临本》,重点练习基本笔法(点、横、竖、撇、捺等)与结构规律(重心平稳、比例协调、穿插避让),通过临摹体会其“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的严谨态度;第二步“碑帖互参,拓展笔路”,在掌握楷书基础上,可尝试临习其中期行草作品,如《赤壁赋行草卷》,重点体会“碑帖融合”的笔法转换——如方笔如何融入圆笔,枯笔如何与湿笔结合,同时学习其章法的疏密对比与行气贯通;第三步“意临求变,个性探索”,在熟练掌握技法后,结合自身兴趣选择书体(如小楷、行草等),进行“意临”——即不拘泥于原作的形似,而是抓住其精神气质与笔墨规律,融入个人情感与理解,逐步形成个人风格,需注重文化积累,多读经典诗文、书法理论,理解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为技法而技法”,真正做到“技进乎道,书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