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伟志,1945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以其融古铸新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书画界独树一帜,他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祖父为当地知名书家,幼时常伴祖父研墨铺纸,耳濡目染间对笔墨结下不解之缘,及长,先后拜师李苦禅、陆俨少等艺术大师,书法上溯二王、颜真卿,下至明清诸家,绘画则遍临宋元山水、花鸟,兼取民间剪纸、木雕等工艺精髓,逐渐形成“雄浑中见灵秀,写意里藏工巧”的艺术面貌。
伟志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鲜明阶段,早期(1960-1980年)以“师法古人为宗”,注重传统技法的锤炼,书法楷书端庄严谨,行书笔力遒劲,绘画则多工笔花鸟,线条细腻设色雅致,代表作《楷书千字文》《太行春早》等已显扎实功底,中期(1981-2000年)进入“融合创新期”,他大胆打破书画门类界限,提出“以书入画,以画润书”的理念,书法中融入汉碑的朴拙与魏碑的险峻,形成“金石气”与“书卷气”并重的风格;绘画则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民间艺术的鲜活趣味结合,山水画构图奇崛,墨色浓淡相宜,花鸟画则寥寥数笔便意态生动,代表作《行书赤壁赋》《黄河魂》等在国内外展览中引起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后,其艺术进入“化古为新”的成熟期,笔墨愈发老辣,意境愈发深远,书法作品《草书长恨歌》以狂放之态抒写深沉情感,线条如行云流水;绘画《山水清音》则将水墨的晕染与色彩的点染巧妙融合,营造出“可游可居”的诗意空间,被誉为“当代文人画的典范”。
伟志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其对文化传承的推动,他创办“伟志书画工作室”,三十余年来培养弟子百余人,其中多人已成为书画界中坚力量;他积极参与“书画进校园”“非遗保护”等公益活动,深入基层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他常说:“笔墨当随时代,但根须扎在传统里。”这一理念贯穿其艺术始终,使其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又不乏时代精神的鲜活。
以下为伟志艺术分期与风格演变简表:
艺术分期 | 时间跨度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师法古人为宗 | 1960-1980年 | 注重传统技法,楷书严谨,工笔细腻 | 《楷书千字文》《太行春早》 |
融合创新期 | 1981-2000年 | 书画融合,金石书卷气并重,写意与趣味结合 | 《行书赤壁赋》《黄河魂》 |
化古为新成熟期 | 2001年至今 | 笔墨老辣,意境深远,传统与现代交融 | 《草书长恨歌》《山水清音》 |
FAQs
Q1:伟志的书画作品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A1:伟志在传统根基上大胆创新,书法方面,他以二王为骨,融入颜真卿的雄浑、汉碑的朴拙,用笔兼具“屋漏痕”的含蓄与“折钗股”的刚劲,既守书法法度,又突破单一书体界限;绘画方面,他将宋元山水的“三远”构图与民间剪纸的线条趣味结合,水墨晕染中点缀明快色彩,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民间艺术的“鲜活”气息相得益彰,形成“古意新姿”的独特面貌。
Q2:伟志对当代书画界有哪些重要影响?
A2: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艺术创作上,他提出的“书画一体”理念打破了书画艺术的壁垒,为当代文人画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二是人才培养上,通过“伟志书画工作室”培养了大量书画人才,推动传统技艺传承;三是文化传播上,通过展览、公益普及等活动,让书画艺术走出书斋,融入大众生活,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