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松,当代著名书画家,1945年生于江苏苏州,幼承庭训,浸润书画六十余载,以“融古出新、笔墨当随时代”为创作圭臬,在书法与绘画领域均建树深厚,其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取法“二王”风骨,兼得米芾率真,结字奇正相生,墨色浓淡相宜;绘画则以山水为宗,上溯宋元笔意,下汲明清气韵,善用积墨、破墨之法,营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作为江南书画传承的重要代表,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被誉为“笔墨守正者,意境开拓人”。
叶松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学熏陶,祖父为前清秀才,擅书法,家中藏书万卷,自幼便在笔墨与书香中成长,6岁临池学柳公权《玄秘塔碑》,10岁习《芥子园画谱》,每日清晨祖父必督其临帖,午后则讲解画理,奠定了“书画同源”的认知,中学时,他拜入苏州名家张辛稼门下习花鸟画,张先生“以书入画”的理念让他初悟笔墨之妙——画兰如写撇,画竹如写竖,画枝如行草转折,这种将书法笔法融入绘画的思维,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石,1966年,高考因故中断,他并未放下笔墨,反而隐居苏州郊区,每日摹写古画、钻研碑刻,尤其对《兰亭序》《祭侄文稿》反复临摹,达数百遍之巨,以至“心手相合,笔下皆有古人神韵”,1980年,他以“特别人才”身份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陈之佛(花鸟)、亚明(山水)等名师,系统学习了传统技法的理论体系与笔墨实践,开启了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在艺术风格上,叶松的书法与绘画既各具特色,又血脉相连,书法上,他深耕行草,以“二王”为根,融入颜真卿的雄浑与米芾的率真,形成“刚柔并济、奇正相生”的独特风貌,其行草作品,如2005年创作的《赤壁赋》长卷,起笔藏锋含蓄,如“高山坠石”;行笔流畅如行云流水,转折处方圆兼备,似“折钗股”般劲健;收笔或含蓄回锋,或锋芒毕露,尽显“屋漏痕”的自然意趣,墨色上,他善用浓淡干湿变化,从“浓如乌金”到“淡如烟云”,层次丰富,仿佛“墨分五色”的韵律在纸上流淌,结字上,他打破传统行草的匀称格局,或“疏可走马”,如“天”字撇捺舒展;或“密不透风”,如“国”字方框紧密,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感,既有晋人的风骨,又有现代的审美张力。
绘画上,叶松以山水为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遍游江南名山大川,从苏州的沧浪亭、拙政园到黄山的迎客松、西海峰林,从漓江的烟雨到泰山的日出,皆成笔下素材,技法上,他融合宋元的“丘壑之境”与明清的“笔墨之趣”,善用积墨、破墨之法:积墨以显山石厚重,如《黄山云海图》中,他以层层积墨表现山石的肌理,再以破墨法点染云雾,营造“云海翻腾、山峦浮动”的动感;破墨以显气韵生动,如《姑苏烟雨图》中,他以淡墨破浓墨,表现雨雾朦胧中垂柳的柔美,墨色交融间,仿佛能闻到江南的湿润气息,构图上,他多采用“高远”与“平远”结合,近景树木以书法笔法勾勒,中景山峦用披麻皴、斧劈皴,远景云雾留白,形成“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的画面,正如他所言:“画山水要‘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更要‘三境’——情境、意境、情境,让观者如入画中,方为上品。”
类别 | 师承渊源 | 核心技法 | 代表字体/题材 | 审美特征 |
---|---|---|---|---|
书法 | 二王、颜真卿、米芾 | 行草书、墨色变化 | 行草(自作诗、经典诗词) | 奇正相生、刚柔并济 |
绘画(山水) | 宋元诸家、明清文人画 | 积墨、破墨、披麻皴 | 山水(江南、黄山) | 虚实相生、意境深远 |
叶松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书法方面,《赤壁赋》长卷(2005年)堪称“当代行草书典范”:全卷6米有余,一气呵成,结字灵动多变,墨色由浓渐淡,仿佛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心经》楷书册页(2010年)则尽显功力,结字端庄方正,笔画遒劲有力,如“金刚杵”般沉稳,被苏州寒山寺刻碑永久陈列,绘画方面,《姑苏烟雨图》(1998年)以苏州水乡为题材,近处垂柳依依,中曲桥流水,远处烟雨朦胧,获“江苏省美术作品展”金奖,现藏于江苏省美术馆;《黄山云海图》(2015年)高3.6米、宽1.2米,全景式展现黄山云海奇观,积墨法表现山石厚重,破墨法渲染云雾流动,2020年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当代山水画融入传统与创新”的范例。
作为艺术传承者,叶松始终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苏州书画院院长、松庐书画研习社社长,多年来,他不仅坚持创作,更致力于艺术教育:1995年创办“松庐书画研习社”,收徒授艺,至今已有百余名学生成为各地书画骨干;整理出版《叶松书画集》《笔墨问道》《松庐论画》等著作10余部,笔墨问道》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列为教材,他还热心公益,2010年起每年举办“松庐助学书画展”,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艺术教育,已帮助500余名学生圆了“书画梦”,2023年,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从艺六十周年回顾展”上,展出其各时期精品120余件,涵盖书法、绘画、手稿等,全面展现了其艺术历程,吸引数万观众参观,被誉为“江南艺坛的盛事”。
相关问答FAQs
问:叶松的书画作品在收藏市场上的表现如何?哪些作品最受藏家青睐?
答:叶松的作品在收藏市场稳步上升,尤其是2000年后的精品,拍卖价格逐年走高,2018年,其《黄山云海图》在中国嘉德秋拍中以680万元成交,创个人作品拍卖纪录;2021年,书法作品《赤壁赋》长卷在北京保利拍卖中以520万元成交,最受藏家青睐的是其成熟期(1990-2010年)的山水画和行草书,这一时期笔墨技法纯熟,意境独特,既有传统底蕴,又有个人风格,兼具艺术性与收藏价值,其早期(1980-1990年)的小品画因存世量较少,也受到藏家追捧,价格多在30万-80万元之间。
问:叶松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答:叶松主张“师古而不泥古”,传统是根基,创新是灵魂,书法上,他深入研究“二王”、颜真卿的经典笔法,但结字和章法融入现代审美——打破传统行草的匀称布局,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节奏感,墨色上尝试“浓淡破彩”的技法,让古典书法更具视觉冲击力,绘画上,他继承宋元山水的“丘壑之境”和明清文人画的“笔墨之趣”,但题材上加入江南水乡的现代风貌(如《姑苏新韵》表现苏州工业园区与传统园林的融合),技法上尝试将西画的色彩光影融入水墨(如《漓江晨雾》用淡彩表现晨光),形成“传统笔墨、现代意境”的独特风格,他认为:“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传统的深化——就像古人学书法,临摹《兰亭》不是要写得和王羲之一样,而是要学其‘神韵’,再融入自己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