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平和书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中正平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重要范畴,源于儒家“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态度与审美理想,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笔墨语言、结构章法、气韵意境皆与“中正平和”的精神内核深度契合,既是技法的极致追求,更是人格修养与生命境界的自然流露。

中正平和书法

从用笔而言,“中正平和”首先体现为“中锋用笔”的坚守,中锋行笔时,笔锋常在笔画中运行,墨汁均匀渗入纸纤维,线条圆劲含蓄,如“锥画沙”“屋漏痕”,既含内在张力,又无外露的锋芒,相较于侧锋的险峭、偏锋的轻浮,中锋如人之立身,骨力内蕴,沉稳端庄,唐代孙过庭《书谱》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强调即使是在奔放的草书中,使转的笔法亦需以中锋为根基,在流动中保持中正的笔意,避免狂怪怒张,如王羲之《兰亭序》的笔触,起笔藏锋收锋含蓄,转折处圆劲而不失方折,线条如“绵里裹铁”,于平和之中见遒劲之力,正是中锋用笔的典范。

结构章法上,“中正平和”表现为重心平稳、虚实相生的和谐布局,汉字结构本身蕴含平衡之美,书法创作需在遵循字体固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部件的俯仰、开合、疏密,达到动态中的稳定,楷书尤为典型,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字体平正中见险绝,横画平正如千里阵云,竖画垂直如万岁枯藤,重心凝聚而不板滞;颜真卿《颜勤礼碑》则外拓雄浑,笔画向四周均匀扩散,内部空间疏朗,形成“庙堂之气”,既显庄重肃穆,又具雍容大度,行书与草书虽追求流动,但仍需在欹侧中求平衡,如王羲之《兰亭序》的“之”字,形态各异却笔势连贯,上下字大小错落,行气贯通,整体如行云流水,无一处失衡,正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气韵意境层面,“中正平和”是书法家心境与学养的自然流露,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画”,创作者需摒弃浮躁,涵养平和之心,方能笔下生“韵”,苏轼评王羲之书法“字字意殊有馀,天真烂漫是吾师”,所谓“天真烂漫”,正是摆脱刻意雕琢后,中正平和心境的自然流露,唐代张怀瓘《书议》将书法分为“神、妙、能”三品,以“神品”为最高境界,认为其“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而“神品”的核心便是创作者内在精神的中正平和——如钟繇楷书“幽静古雅”,得“中和之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温润圆秀”,如谦谦君子,内和而外温。

中正平和书法

书体演变中,“中正平和”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篆书线条匀称对称,结构对称平衡,是“中正”的雏形;隶书“蚕头燕尾”,横画平展,竖画垂直,化圆为方,奠定了汉字结构平稳的基础;楷书将“中正”推向极致,成为法度森严的典范;行书、草书则在法度中求意趣,于流动中守平衡,使“中正平和”更具生命力,不同书体虽风格迥异,但皆以“不偏不倚”“和谐统一”为最高准则,共同构建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核。

书体 中正平和体现 代表作品
篆书 线条匀称,结构对称,平衡中正 《泰山刻石》《石鼓文》
隶书 横平竖直,蚕头燕尾,扁平平稳 《曹全碑》《乙瑛碑》
楷书 结构严谨,重心凝聚,端庄肃穆 《九成宫》《颜勤礼碑》
行书 流畅自然,欹侧中求平衡,行气贯通 《兰亭序》《祭侄文稿》
草书 简约连绵,狂放不失法度,动中寓静 《书谱》《自叙帖》

当代书法创作中,“中正平和”的审美理想仍具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书法创新需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避免过度追求奇崛怪诞,而应回归笔墨本源,在技法锤炼与心性修养中寻求平衡,正如古人所言“书如其人”,只有内心秉持中正平和之态,笔下方能流淌出既有法度又有温度的艺术佳作,使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FAQs
问:中正平和是否意味着书法创作要缺乏个性,追求千篇一律?
答:并非如此。“中正平和”强调的是审美内核的和谐与平衡,而非风格的单一,个性可以在法度内自然流露,如颜真卿雄浑、欧阳询险劲、王羲之飘逸,皆在“中正平和”的框架下各具特色,真正的个性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在遵循书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展现创作者独特的学养与心境,而非刻意追求标新立异。

中正平和书法

问:如何在书法实践中体会和表现中正平和的审美?
答:首先需夯实技法基础,尤其重视中锋用笔与结构训练,通过临摹经典碑帖(如楷书《九成宫》《颜勤礼碑》)掌握平衡之法;其次要涵养心性,创作时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急躁,让笔触随心境自然流淌;最后需提升文化修养,理解“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将人格修养融入笔墨,使作品于端庄中见灵动,于平和中显风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浅绿色底的翡翠,是低质还是被低估?
« 上一篇 09-04
2014年缅甸翡翠公盘上,哪些翡翠品种最受藏家追捧?
下一篇 » 09-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