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以其笔墨语言的独特魅力跨越千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精神纽带,在当代书坛,赵永亮书法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与鲜明的时代气息,成为传承古典、创新表达的重要实践者,他的作品不仅扎根于传统经典的沃土,更在笔法、墨法、章法上展现出独到的艺术思考,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赵永亮自幼浸染书道,早年遍临历代名碑法帖,从唐楷的端严法度入手,以颜真卿《多宝塔碑》的雄浑、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劲健奠定楷书根基;后溯及魏晋,精研王羲之《兰亭序》的流美、王献之《中秋帖》的洒脱,在行草领域体味“二王”风韵的精髓;他对怀素《自叙帖》的狂放、米芾《蜀素帖》的率真亦有深入探究,形成了“楷基行骨,草韵飞扬”的艺术路径,他始终秉持“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创作理念,在继承传统笔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使作品既有古典书法的典雅庄重,又具当代艺术的鲜活灵动。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语言,赵永亮深谙此道,尤其注重中锋与侧锋的灵活运用,中锋取其浑厚,如“永”字的竖画,中锋行笔如锥画沙,力透纸背,展现出“屋漏痕”般的质感;侧锋取其险峻,如“之”字的捺画,侧锋起笔迅疾,笔锋轻触纸面,形成“斩钉截铁”的力度,与中锋的浑厚形成对比,既丰富了笔画层次,又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在结字上,他讲究“平正中见险绝”,楷书方正而不呆板,如《道德经选》中的“道”字,横画平稳,竖画垂直,而“辶”部的捺画则向右下方舒展,打破对称平衡,于端庄中见灵动;行书则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如《兰亭集句》中的“之”“在”二字,通过牵丝引带,笔势连贯,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墨法是书法的“血肉”,赵永亮善用浓、淡、干、湿的变化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在行草作品中,他常以浓墨书写主体,如《将进酒》长卷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以浓墨挥洒,气势磅礴,展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等细腻情感的段落,则以淡墨书写,墨色清润,如春雨浸润,传递出时光流逝的婉约,枯墨的运用更是其一大特色,在《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句中,他以枯笔扫过,墨色飞白,形成“燥润相生”的节奏感,仿佛情感的喷薄与收敛,与诗歌的情感起伏完美契合,这种墨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更让书法与文学内容深度融合,实现了“书文一体”的艺术境界。
章法是书法的“骨架”,赵永亮讲究“计白当黑”,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对比营造整体美感,楷书作品如《心经》,字形紧凑而气息贯通,留白处如“清风明月”,给人宁静致远的审美感受;行书作品如《兰亭集句》,则采用“行行有变化,字字不相同”的布局,字的大小、长短、宽窄错落有致,行距大于字距,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既保留了“二王”行书的流美,又融入了当代审美的简洁明快,草书作品如《将进酒》,则打破常规章法,字形大小悬殊,线条粗细对比强烈,通过欹正相生、俯仰有致的变化,营造出“乱石铺街”的奇崛之美,展现出书法家情感的奔放与不羁。
赵永亮不仅专注于书法创作,更致力于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播,他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开设书法讲座,主讲《传统笔法的当代转化》《书法与人生修养》等课程,将书法技法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书法活动,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书法作品,开设“书法公益课堂”,让更多人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成为当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
作品名称 | 书体 | 尺寸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色 |
---|---|---|---|---|
《道德经选》 | 楷书 | 138cm×69cm | 2018年 | 结字方正,笔画遒劲,融合颜柳法度与魏碑朴拙,章法疏朗,尽显“静气” |
《兰亭集句》 | 行书 | 248cm×129cm | 2020年 | 笔势流畅,牵丝自然,取法“二王”流美,融入米芾刷字意趣,墨色浓淡相宜,展现“韵致” |
《将进酒》 | 草书 | 180cm×97cm | 2022年 | 线条圆转,气势连贯,以怀素为宗减狂放增含蓄,枯润墨法结合,情感跌宕起伏,突出“气势” |
《心经》 | 小楷 | 69cm×46cm | 2019年 | 字形精巧,笔画细腻,王献之小楷为底,融入唐人写经经卷气息,留白考究,传递“禅意” |
赵永亮书法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魂,在笔法、墨法、章法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书法的典雅庄重,又有当代艺术的鲜活灵动,展现了书法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时代审美的敏锐把握,在书法艺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赵永亮以其扎实的功底与不懈的探索,为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典范,让更多人通过笔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FAQs
-
问:赵永亮书法的师承脉络是怎样的?他的创作受到了哪些古代书家的影响?
答:赵永亮的书法师承脉络清晰,早年以唐楷为基,临习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奠定楷书的法度与骨力;后深入魏晋,研习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中秋帖》等行草经典,汲取“二王”的流美与韵致;他对怀素《自叙帖》、米芾《蜀素帖》等草书、行书名迹也有深入研究,吸收怀素的狂放与米芾的率真,在创作中,他将颜楷的端庄、魏晋的流美、唐宋的率真融为一体,形成“楷基行骨,草韵飞扬”的独特风格,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表达与时代审美。 -
问: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以从赵永亮的作品中汲取哪些经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从赵永亮的作品中汲取三方面经验:一是笔法基础,如楷书中的“永字八法”,可临摹其《道德经选》,体会中锋行笔、藏锋露锋的运用,掌握笔画的基本形态与力度;二是墨法变化,通过观察其行书、草书作品中的浓淡干湿对比,理解“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学习如何通过墨色变化丰富作品层次;三是章法布局,参考其《心经》小楷的疏密关系与留白技巧,培养“计白当黑”的整体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应先以一家一体为主,避免同时涉猎多种风格导致基础不牢;其次要注重临摹的质量而非数量,深入理解每个笔画的起承转合;最后要结合书法理论学习,如《书谱》《笔法记》等,将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相结合,避免陷入“为技法而技法”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