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业,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风貌,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自幼浸淫翰墨,先后师从多位书法名家,楷书以唐人法度为基,上溯魏晋风骨;行书则融二王之秀逸、米芾之跌宕,形成“正而不板、动而不乱”的独特风格,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讲台,既注重传统经典的临摹传承,又鼓励学员在笔墨中融入个人性情,其作品与教育理念对当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继业的书法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少年时临摹《九成宫》《玄秘塔》,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青年时期遍览《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于行草中体悟笔法墨韵,他常言:“书法者,心画也,无根之木不荣,无源之水不长。”其艺术理念强调“守正创新”,即在继承传统法度的基础上,以时代审美激活笔墨生命力,他认为,楷书当如“君子立身,端方正直”,行书则如“文人雅集,意气相投”,二者虽形不同,皆需以“气”贯之。
周继业的楷书,以“正大气象”为核心,展现出唐楷的严谨与魏晋的灵动,其用笔中锋为主,藏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刚劲而不失柔韧,如“屋漏痕”般自然浑厚;结字端庄平稳,重心居中,笔画间疏密有致,既遵循“横平竖直”的法度,又通过笔画的俯仰、向背增添生动感,如《心经》楷书作品,结字紧凑而不局促,笔画起收分明,于方正中见流动,静穆中含生机,被誉为“当代楷书典范”。
相较于楷书的庄重,周继业的行书更显“灵动气韵”,他取法二王的秀逸流畅,融入米芾的“刷字”劲健,笔势连绵而不断,牵丝引带自然天成,其行书线条富有节奏感,提按分明,疾徐有度,如行云流水般舒展,在章法上,他注重行气贯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所作《赤壁赋》行书长卷,笔势跌宕起伏,墨色浓淡相宜,既存古法,又具时代气息,被赞为“文墨相融,意趣盎然”。
周继业楷书与行书风格对比表
对比维度 | 楷书特点 | 行书特点 |
---|---|---|
用笔 | 中锋为主,藏锋起收,线条刚劲浑厚 | 提按分明,牵丝引带,疾徐有度,劲健流畅 |
结字 | 端庄平稳,重心居中,疏密有致 | 错落参差,俯仰向背,灵动多变 |
章法 | 字字独立,行气内敛,疏朗有致 | 行气贯通,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
取法经典 | 《九成宫》《玄秘塔》等唐楷,上溯魏晋 | 《兰亭序》《蜀素帖》等二王、米芾体系 |
审美追求 | 正大气象,静穆庄严,法度严谨 | 灵动气韵,意趣盎然,文墨相融 |
周继业不仅潜心创作,更致力于书法教育传承,他曾任教于多所高校书法专业,主编《楷书临摹与创作》《行书技法解析》等教材,提出“临摹—理解—创作”三步教学法,强调学员在临摹中体会古人笔意,在理解中把握书法规律,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周继业书法作品集》《楷书入门指南》等著作,成为书法爱好者的重要学习参考。
在当代书坛,周继业的书法以“传统根脉+时代审美”的双重特质,受到广泛认可,专家评价其作品“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既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清晰的临摹范本,也为当代书法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本,他常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守住根才能开出新花。”其坚守传统、与时俱进的创作态度,对推动当代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问答FAQs
Q1:初学书法者如何从周继业的书法作品中汲取营养?
A1:初学者可从周继业的楷书作品入手,先临摹其《九成宫》临习范本,重点体会“中锋用笔”与“结字方正”的基本功;再过渡到行书《赤壁赋》,学习“牵丝引带”的笔势与“虚实相生”的章法,建议先“求形似”,再“求神似”,临摹时结合其教材中的技法解析,理解笔画间的呼应关系,避免机械模仿,可多观察其作品中“正”与“动”的平衡,体会“书法即心画”的创作理念。
Q2:周继业书法与其他当代书法家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2:相较于部分书法家侧重“个性张扬”或“形式创新”,周继业书法的独特性在于“传统功底的深厚性”与“时代审美的平衡性”,他的楷书虽守唐法,却融入魏晋的灵动,避免呆板;行书虽取法古人,却通过笔势节奏的调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习惯,他作为教育家的身份,使其作品更注重“可读性”与“示范性”,既具艺术高度,又便于大众学习,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特质,这在当代书坛尤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