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应(1945-2020),江苏苏州人,当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以山水画、花鸟画见长,兼擅书法、篆刻,其艺术风格融汇传统文人画精神与现代表现语言,形成“清雅灵动、气韵天成”的独特面貌,他一生致力于书画创作与教育,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被誉为“江南书画界的守正创新者”。
艺术师承与早年经历
成应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临习碑帖,少年时拜入苏州画院张辛稼门下,系统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张辛稼先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对他影响深远,青年时期他便遍游江南名山大川,写生稿积满数十册,将太湖的烟波、苏州的园林、黄山奇松等自然景观融入笔墨,奠定了“师法自然”的创作根基,196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李可染、陆俨少等大家,系统研习宋元山水、明清文人画,尤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观深有体悟,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
艺术风格与技法特色
成应的书画艺术以“清雅”为基调,兼具“灵动”之韵,其风格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60-1980年代)以传统笔墨为主,注重法度严谨,作品多仿古意,如仿王蒙《青卞隐居图》笔法,笔力沉稳,设色古雅;中期(1990-2000年代)形成个人风貌,强调“写意性”,笔墨趋于简练,善用淡墨破墨,表现江南烟雨朦胧的意境,如《江南烟雨图》系列,以湿笔渲染为主,辅以焦墨点苔,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晚期(2010年后)风格更加老辣恣肆,融入书法用笔,线条如行草般流畅洒脱,构图上打破传统“三远法”,采用“散点透视”与“平面构成”结合,赋予传统山水现代感,代表作品《黄山松云图》以浓墨勾斫松枝,淡墨泼写云海,刚柔并济,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在技法上,成应主张“书画同源”,其书法取法二王、米芾,行草笔法融入绘画线条,使画面更具书写性;花鸟画则受徐渭、八大山人影响,用笔简练,造型夸张,如《墨荷图》以一笔荷梗贯串画面,浓墨点染荷叶,淡墨勾勒荷花,寥寥数笔便尽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篆刻则印从书出,风格朴拙,常用姓名章、闲章与画面呼应,形成“诗书画印”一体的高雅格调。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成应的代表作品涵盖山水、花鸟、书法等多个领域,以下为其部分重要作品概览: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尺寸 | 艺术特色 |
---|---|---|---|
《江南烟雨图》 | 1995年 | 180×97cm | 以湿笔渲染太湖烟雨,淡墨层次丰富,点缀渔舟、芦苇,意境空灵,获“全国美展”铜奖。 |
《墨荷图》 | 2003年 | 96×178cm | 一笔荷梗贯串画面,浓墨荷叶与淡白荷花对比强烈,题自作诗“出淤泥而不染”,彰显文人风骨。 |
《黄山松云图》 | 2015年 | 248×129cm | 浓墨勾写黄山松,淡墨泼云,构图险中求稳,展现黄山“奇松、怪石、云海”的壮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行草书千字文》 | 2010年 | 138×69cm×8 | 融合王羲之秀逸与米芾奇崛,笔法流畅,气势贯通,被誉为“当代行草书典范”。 |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教育贡献,曾任苏州工艺美院教授、江苏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培养出一批优秀书画人才,主编《中国书画技法教程》《山水画写生教学》等教材,提出“临摹-写生-创作”三段式教学法,影响深远,他还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举办展览,推动中国传统书画走向世界,2018年获“江苏省文艺终身成就奖”。
艺术思想与后世影响
成应的艺术思想核心是“守正创新”,他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魂”,主张在继承传统笔墨精神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与个人体验,他常说:“笔墨要讲传统,但情感要当代,画古人易,画自己难。”反对盲目跟风,强调艺术家应深入生活,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灵感,他的艺术实践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壁垒,使文人画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对江南书画界乃至全国书画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0年,成应因病逝世,但其艺术精神与作品仍被广泛研究传承,苏州博物馆曾举办“成应艺术回顾展”,展出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120余件,吸引数万观众参观,其作品因兼具艺术性与学术性,在艺术品市场上备受青睐,多幅作品被拍出高价,成为收藏界追捧的“潜力股”。
相关问答FAQs
Q1:成应的山水画与江南其他画家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成应的山水画在继承江南“吴门画派”秀雅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北方山水的雄浑气魄,他注重“写生”与“写意”结合,早年遍游江南写生,对太湖、园林的观察细致入微,中期作品以“烟雨朦胧”见长,晚期则突破传统“小桥流水”的江南意象,加入黄山、泰山等北方山水的壮阔元素,形成“南韵北骨”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用笔融入山水线条,使画面更具书写性与节奏感,这是区别于其他江南画家的显著特点。
Q2:成应在书画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理念?
A2:成应主张“技道并重”的教育理念,强调技法训练与人文素养缺一不可,他提出“三段式教学法”:第一阶段“临摹古法”,通过临摹宋元经典作品掌握笔墨规律;第二阶段“师法自然”,带领学生深入名山大川写生,培养观察力与创造力;第三阶段“自运心源”,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他还注重“诗书画印”一体教学,要求学生兼修诗词、书法、篆刻,认为“画外功夫”决定艺术格调,这一理念对当代书画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