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抱仙,笔墨丹青如何融仙道,抱得仙人归?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家“抱仙”,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书画流派或历史人物,而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与创作追求,它以道家“天人合一”“自然无为”思想为内核,强调书画家在创作中超越世俗功利,融入自然本真,以笔墨为媒介,达到“物我两忘”“心游太玄”的“仙逸”之境,这种境界既是对书画艺术本真的回归,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对精神自由的永恒追寻。

书画家抱仙

“抱仙”理念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强调“心斋”“坐忘”,主张摆脱外界束缚,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自由状态,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书画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士人阶层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书画逐渐成为文人抒发性情、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如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笔墨间流露的超逸之气,正是“抱仙”精神的早期体现——不拘泥于法度,而以自然情感为驱动,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

唐代文人画兴起,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创水墨山水意境,将道家“虚静”“空灵”融入绘画,他的作品《辋川图》,笔法简淡,意境空蒙,画中山水非对景写生,而是心中“仙山”的投射,体现“卧游”之趣——观画如置身自然,心灵得到净化与超脱,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正是“抱仙”的核心:既要观察自然(造化),更要超越自然表象,提炼内心精神(心源),最终达到“仙气”与笔墨的合一。

宋代文人画进一步发展,“抱仙”精神更加强调“士气”与“逸品”,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强调书画应重“神似”而非“形似”,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氏云山”,以“米点”表现江南烟雨迷蒙之景,笔墨淋漓中透出天真烂漫,看似随意挥洒,实则暗合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不刻意求工,而工自天成,这种“抱仙”,是摆脱技巧束缚后的自然流露,是“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

元代文人面对朝代更迭,多寄情书画,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抒发胸中逸气,倪瓒的画,构图平远,笔墨枯淡,近处树石寥寥,中间大片留白,远处远山淡墨轻扫,营造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寂意境,他自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种“自娱”背后,是对世俗功利的彻底超脱,心灵如“仙鹤”般独立于尘世之外,其画中“逸气”,正是“抱仙”精神的极致体现——以书画为“方外”,安放不羁的灵魂。

书画家抱仙

明代徐渭以泼墨大写意将“抱仙”的狂放与不羁推向极致,他的《墨葡萄图》,以奔放的笔触、浓淡相间的墨色,画出葡萄藤缠绕、果实垂坠之态,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笔墨中既有怀才不遇的愤懑,又有对名利的超脱,似醉非醉,狂放中见真性情,恰似“抱仙”中的“酒仙”——以酒助兴,以抒胸臆,笔墨间充满生命的张力与自由。

清代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勇于创新,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构图奇崛,笔墨苍劲,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细致观察,又有“借古以开今”的创新精神,体现“抱仙”的另一重内涵:不拘泥于古人成法,也不局限于眼前实景,而是以“仙眼”观照世界,将自然与心灵熔铸为独特的艺术境界。

“抱仙”精神在当代书画创作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商业化、技术化浪潮下,书画家更需要回归“抱仙”的本真:放下对市场与名利的过度追求,沉潜于内心修养,以自然为师,以笔墨为心语,在创作中体验“物我两忘”的愉悦,让作品真正承载精神的力量与生命的温度。

朝代 代表书画家 “抱仙”体现 代表作品 艺术特色
魏晋 王羲之 超逸自然,情感驱动 《兰亭序》 飘逸洒脱,神采飞扬
唐代 王维 水墨意境,虚静空灵 《辋川图》 诗画合一,卧游之趣
宋代 米芾 天真烂漫,无意于佳 《春山瑞松图》 米点山水,墨韵淋漓
元代 倪瓒 枯淡简远,逸气超脱 《容膝斋图》 三段式构图,空寂清冷
明代 徐渭 狂放不羁,抒写真我 《墨葡萄图》 泼墨大写意,情感奔涌
清代 石涛 师法自然,创新求变 《搜尽奇峰打草稿》 奇崛构图,笔墨苍劲

相关问答FAQs

Q1:书画家“抱仙”与道家思想的具体关联是什么?
A:“抱仙”的核心是道家“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有其本然规律,人应顺应自然、超越世俗功利,书画家“抱仙”,即在创作中摒弃刻意雕琢,以虚静之心观察自然,以自然之笔墨抒发真情,达到“心手相忘”“物我合一”的境界,倪瓒画山水不求形似而重“逸气”,正是庄子“坐忘”精神的体现——摆脱形骸束缚,让心灵如“仙”般自由翱翔,最终使作品呈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书画家抱仙

Q2:当代书画家如何实践“抱仙”精神?
A:当代书画家实践“抱仙”精神,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修心”,保持内心的虚静与纯粹,减少对名利、市场的过度迎合,以书画为修身养性的途径;二是“师自然”,走出书斋,观察自然万物的生命律动,将自然的生机与灵性融入笔墨,而非依赖照片或程式化创作;三是“破法”,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规,以“我笔写我心”,让作品承载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如当代一些画家隐居山林,以自然为友,创作中强调“写意”而非“描摹”,正是对“抱仙”精神的当代诠释。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南阳翡翠加工的独特之处究竟具体体现在哪些核心工艺环节与技法上?
« 上一篇 08-30
翡翠玉鹦鹉,玉质温润如何映衬鹦鹉灵姿?
下一篇 » 08-3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