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雄 翡翠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翡翠需求 正文

钟雄与翡翠的故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的云南瑞丽说起,那时的他还是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人,跟着长辈在中缅边境做珠宝小生意,第一次在密支那的翡翠公盘上见到原石时,就被那种温润又神秘的绿深深吸引,一块看似普通的灰白石皮,在灯光下竟透出丝丝冰绿,老师傅用小手电一照,说这是“水好底匀”的料子,钟雄不懂,却记下了老师傅那句“翡翠是有灵性的,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颜色”。

钟雄 翡翠

后来,钟雄把所有积蓄投进了一块“莫西沙”翡翠原石,切开后是半明半暗的灰砂皮,有人劝他亏本转手,他却抱着石头睡了三个月,每天用棉布蘸着清水擦拭,观察它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他请来当地有名的雕刻师,根据石料天然的冰裂纹和飘花,设计了一尊“观音抱子”摆件——观音衣袂的冰裂纹被雕成流动的云纹,飘花化作观音发间的璎珞,成品一亮相,便在昆明珠宝展上引起轰动,那不仅是他事业的第一桶金,更让他明白:翡翠的价值,从来不只是石头本身,更是人与石的对话,是时间与匠心的沉淀。

钟雄的翡翠收藏,始终带着“重料更重工”的理念,他常说:“好玉不琢,是暴殄天物;璞玉不琢,是明珠暗投。”在他看来,一块翡翠原石从矿山到成品,要经历“相料、开料、设计、雕琢、抛光”五道关,每一步都考验着对材料的理解,比如他曾收藏的一块“木那雪花棉”原石,棉点密集如冬雪,有人觉得“太脏”,他却看中了棉与翠的对比,请雕刻师以“踏雪寻梅”为题,将棉点雕成飞舞的雪花,翠色枝干上停着一只喜鹊,取名“瑞雪兆丰”,这件作品后来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现代翡翠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典范。

为了让更多人理解翡翠的美,钟雄在2010年创办了“钟雄翡翠博物馆”,馆内藏品涵盖明清老翡翠、现代名家雕件、原石标本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套“帝王绿翡翠朝珠”,由108颗直径8毫米的珠串成,配以红玛瑙背云,据说是清代一位格格的陪嫁物,历经百年仍水头饱满,绿得浓郁却不沉闷,钟雄常说:“翡翠是东方的‘玉石之王’,它承载的文化价值,比黄金更厚重。”他还坚持每年举办“翡翠文化进校园”活动,带着学生观察原石皮壳、学习雕刻基础,让年轻一代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钟雄 翡翠

在钟雄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子承父业,却更注重翡翠的创新设计,比如将传统“福豆”吊坠改造成可拆卸的胸针,或用K金与翡翠结合设计出“山水牌”系列,让古老翡翠有了现代时尚感,钟雄对此并不反对,他说:“翡翠就像一条河,既要守住源头的文化,也要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以下是钟雄收藏的部分代表性翡翠作品概览:

作品名称 种水 颜色 工艺特点 收藏意义
冰种飘花观音像 冰种 飘蓝绿花 圆雕,线条流畅 首件获奖作品,奠定收藏基础
木那雪花棉瑞雪 玻璃种 白底飘雪花棉 俏雕,巧用棉点 获国家工艺美术金奖,故宫收藏
帝王绿朝珠 老坑玻璃种 帝王绿 传统镶嵌,工艺精湛 清代宫廷翡翠代表,文化价值高
冰种紫罗兰手镯 紫罗兰种 浅紫 素面光身,无瑕无裂 稀有品种,体现翡翠色彩之美

相关问答FAQs

钟雄 翡翠

Q1:钟雄在翡翠鉴赏中常说的“三分料七分工”具体指什么?
A:“三分料七分工”是钟雄的核心鉴赏理念,三分料”指翡翠原石的天然品质,包括种水(透明度)、颜色(均匀度、浓郁度)、净度(瑕疵多少)等基础条件,这是翡翠价值的根基;“七分工”则强调后天的工艺设计,包括题材选择、雕刻技法、线条处理、抛光细节等,认为一块普通料子通过精湛工艺能提升价值,而一块好料若工艺粗糙,反而会浪费其潜力,例如他曾拒绝过一块高冰种满绿原石,只因雕刻师为突出颜色,过度打磨导致厚度不足,影响佩戴耐久性,他认为“工艺是赋予翡翠灵魂的手笔”。

Q2:普通人如何借鉴钟雄的收藏理念入门翡翠收藏?
A: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学基础”,先了解翡翠“种水色工”的基本概念,比如区分玻璃种、冰种、糯种,认识“正、阳、匀、和”的颜色标准,可通过专业书籍、博物馆展品或权威课程学习;二是“看工艺”,拿到翡翠先观察雕工是否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抛光细腻,尤其注意细节处理(如人物面部表情、花卉叶脉的层次),避免“工料倒挂”;三是“重文化”,选择有美好寓意的题材(如观音、佛公、花鸟、山水),或关注承载历史信息的老翡翠,如清代、民国的“工镯”“朝珠”等,这类作品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钟雄建议:“收藏不贪多,先从自己能承受的小件开始,慢慢培养对翡翠的‘手感’和‘眼力’。”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桂圆作为著名画家,其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究竟有何独到之处?
« 上一篇 08-30
吴景荒书法
下一篇 » 08-3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