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当代书画界一位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的艺术家,1965年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自幼浸润在吴门文化的氤氲之中,与笔墨纸砚结下不解之缘,幼时随祖父习字,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及长,师从江南画派名家王个簃、费新我,系统研习书法与绘画,尤以行草、山水花鸟见长,其作品既有晋唐风骨,又具吴门秀润之气,在当代书画坛独树一帜。
张艳霞的艺术风格,以“笔墨当随时代”为核心理念,主张“师古人更要师造化”,书法上,她深耕行草三十余载,取法二王之飘逸、怀素之狂放,兼收米芾的“刷字”神韵,形成“刚柔并济、灵动含蓄”的个人风貌,其用笔方圆兼备,线条如行云流水,转折处含蓄内敛,牵丝引带间尽显节奏变化;墨色上讲究“浓淡干湿,枯润相生”,有时焦墨飞白如苍松劲挺,有时淡墨晕染似云雾缭绕,营造出“书中有画”的意境,绘画方面,她擅长山水与花鸟,山水画得吴门画派“气韵生动”之妙,又融入北方山水的雄浑气象,皴法上以披麻皴为基础,结合解索皴、米点皴,表现江南山水的温润与北方峰峦的苍茫;花鸟画则承袭陈淳、徐渭的写意精神,笔墨简逸,设色淡雅,注重物象的“神韵”而非形似,一花一鸟皆见生机,如《荷塘清趣》中,荷叶以大笔泼墨挥就,荷花则以淡墨勾勒,辅以胭脂点染,既得“出淤泥而不染”之姿,又透着文人画的雅致情趣。
在创作理念上,张艳霞始终强调“书画同源”,以书法的笔法入画,以画的意境融书,她每年坚持深入黄山、桂林、苏杭等地写生,观察自然山川的四时变化,捕捉花鸟虫鱼的灵动瞬间,为画好《漓江烟雨图》,她曾三次赴桂林,在江边驻守数日,记录晨雾缭绕、烟雨迷蒙的景象,最终以“米点皴”结合淡墨渲染,将漓江的朦胧之美与灵动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不仅注重笔墨技巧,更追求“情景交融”,通过书画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正如她所言:“笔墨是载体,情感是灵魂,好的作品能让观者感受到画家的心跳。”
张艳霞的艺术成就斐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画院特聘研究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全国美展,并获“全国书法兰亭奖”“江苏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等重要奖项,其书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还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展出,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出版有《张艳霞书画集》《行草技法解析》《山水写生教学》等专著,成为书画爱好者学习借鉴的重要资料。
张艳霞艺术履历简表
时间 | 艺术事件 |
---|---|
1983年 | 拜入费新我门下,系统学习书法与绘画 |
1990年 | 作品《楷书千字文》入选江苏省青年书法展 |
2005年 | 《姑苏秋意》获全国书法展优秀奖 |
2012年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艳霞书画作品展”,引发业界关注 |
2018年 | 《荷塘清趣》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
2022年 | 担任江苏省书画院研究员,出版《山水写生教学》 |
张艳霞的艺术之路,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笔墨与自然的共鸣,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书画领域深耕不辍,不仅传承了吴门画派与晋唐书法的经典,更以创新之姿为当代书画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其作品如一杯清茶,初品淡雅,再品醇厚,让人在笔墨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与时代精神的蓬勃生机。
FAQs
-
张艳霞的书画作品如何体现“吴门画派”的特点?
张艳霞作为苏州籍画家,深受吴门画派“雅俗共赏、气韵生动”的影响,其山水画注重笔墨情趣,以“水墨浅绛”为主色调,表现江南山水的温润秀美,如《姑苏秋色》中,通过疏密有致的构图和淡雅的设色,传递出吴门画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花鸟画则继承陈淳、徐渭的写意精神,笔墨简逸,造型生动,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生活气息,体现了吴门画派“师法自然、抒情写意”的核心主张。 -
她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张艳霞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魂”,她一方面深入研习晋唐书法、宋元绘画的经典技法,如临摹《兰亭序》《富春山居图》等传统名作,夯实笔墨功底;她坚持“师造化”,深入自然写生,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笔墨,在表现城市题材时,她尝试用行草的笔法勾勒建筑轮廓,以泼墨技法表现光影变化,既保留传统笔墨的韵味,又体现当代生活的节奏感,实现了“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艺术追求。